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活动的深入,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药、化肥大量施用[1],农业非点源污染已成为全国关注的重点,成为我国水环境恶化、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来源。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化肥年施用量约203.8万吨,平均化肥施用量为34.9公斤/亩,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农田退水地表径流汇入各支流并进入干流,加剧了流域非点源污染贡献。与全国其它地区相比,吉林省在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类型、经济发展现状等很多方面都存在着自身特点,这就决定了其非点源污染也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为此,开展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吉林省辽河源头区选取典型流域——泉涌小流域,通过对农田地表径流、不同耕作方式及坡度下,分析了氮、磷流失特征,应用AnnAGNPS模型模拟了泉涌小流域氮、磷流失量,得出结论如下:(1)设置的实验小区分别为:4.8°的裸地、5.2°水平梯田、5.5°顺坡垄、6.5。一般种植。通过分析氮、磷在次降雨中随地表径流流失的浓度,结果表明氮通常以可溶性氮流失;磷主要以颗粒态的形式流失。不同耕作方式、坡度下,氮、磷流失量的变化特征为5.5°顺坡垄>4.8°的裸地>6.5°一般种植>5.2°水平梯田。不同降雨径流、农田耕作方式及坡度下,影响氮、磷的流失量。降雨径流越大,氮磷流失速度越快;坡度越陡,氮磷污染负荷越高;耕作方式越复杂,氮磷的污染负荷越小。(2)通过2009年3月-10月对辽河源头区典型流域——泉涌小流域的会中河、泉涌河道在降雨径流过程中氨氮、总磷污染流失特征及污染物输出规律的研究,其监测结果表明,夏季氮、磷流失量大于春季大于秋季,氮磷流失量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大。(3) AnnAGNPS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降雨条件下氮、磷污染负荷。对氨氮、总磷实测值及模型模拟显示,氨氮模拟值的偏差要小于总磷。验证了该模型在辽河源头区应用的可行性。基于以上研究基础,提出了辽河源头区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