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川目录数据库的资料,利用物质平衡与冰川系统理论,统计分析了青藏高原内陆水系各冰川系统的规模结构、高度结构。计算出各冰川系统的AAR值、ΔELA0和ΔS/S0、Δt之间的多项式公式。利用高原气候图集推算出各冰川系统的夏季平均气温。同时利用冰川系统预测模型,按0.01k·yr-1,0.02k·yr-1,0.03k·yr-1,0.05k·yr-1四种气候情景对各冰川系统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最近100年来,由于青藏高原气温持续上升,冰川面积和储量不断减小,随时间推移,各冰川系统的冰川径流将出现如下变化:冰川开始消融时,冰川径流量增加,经过一段时间后,冰川径流量增至最大,随后,冰川径流逐渐减少,再过一段时间,回复到初始径流量水平后,冰川径流量再持续下降,最后,冰川全部消融完毕,冰川径流量为零。用T1表示冰川径流量达到最大值时所用的时间,T2表示冰川径流量回复到初始径流量水平所用的时间,T3表示冰川径流消亡所用的时间。预测结果表明,T1、T2、T3的大小与年增温率和年消融量负相关,与中值面积Smed正相关。冰川径流变化率ΔW/W0、面积变化率ΔS/S0的绝对值与年增温率正相关,与年消融量负相关。在相同气候情景下,对青藏高原内陆水系各冰川系统初始预测年后第100年的面积变化率进行比较,得出各冰川系统敏感性大小的比较为:5Z3冰川系统>5Z2冰川系统>5Z6冰川系统>5Z1冰川系统>5Z4冰川系统>5Z5冰川系统。与谢自楚、冯清华、王欣及笔者对中国其它冰川系统的预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内陆水系各冰川系统敏感性小,稳定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