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语言中的色彩符号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illiam_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抽象表现主义作为战后第一个由美国兴起的艺术运动,其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都是值得大家去讨论的。二战之后,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体系亟待重新建构,而美国这时候站起来走在了时代的前端,开始掀起一股艺术思潮的新波浪,这无疑与美国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和欧洲艺术家为了躲避战争的纷扰而来到美国有关,欧洲艺术家的到来,特别是超现实主义画家布雷东、莱热、蒙德里安等的到来,为美国艺术家提供了文化和艺术思想上的方向和资源,带来了全新的关于抽象艺术的创作方式。这些前卫理念的涌入,被看作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兴起的先决条件。于是在两种不同文明和艺术理念的碰撞、激荡与融合之下,在纽约诞生了一种新的艺术主张——抽象表现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在作画时不再局限于传统方式作画时对光影、体积、空间的追求,而是把自动主义随意画法发挥到淋漓尽致,他们主张以任意的“自发行为”(如滴撒、流淌、抛掷等)来抒发自己的内心冲动,因此也把抽象表现主义称之为“行动绘画”。众所周知,色彩在抽象表现主义画家的代表作中是很值得被拿出来进行研究的,每位画家使用的每种色彩所代表的色彩符号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在对抽象表现主义兴起以及发展脉络进行简单阐述之后,文章开始着重构写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代表作中的色彩符号以及背后所传达的色彩情感,这也是本文所研究的主线。在此基础之上,注重以美国抽象表现主义代表人物的作品进行分析,把握绘画特征,从色彩美学以及绘画表现方式上,探讨抽象表现主义绘画语言中的色彩符号,进而更深层次的探讨抽象表现主义这一艺术运动。本文第一章对抽象表现主义产生的政治历史背景进行了简单概述,并对色彩符号进行了界定。第二章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在这两章中,选取了重要的代表艺术家以及代表作品对其作画时使用的色彩符号进行了深度剖析。第四章为结语,总结整个论文并论证本文的论点。抽象表现主义作为战后第一个由美国兴起的艺术运动,奠定了日后美国在西方乃至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对二十世纪以后抽象艺术以及各流派艺术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将从阐述抽象表现主义出发,整合关于抽象表现主义的史实资料,对色彩符号进行界定之后再结合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代表作品,研究抽象表现主义绘画语言中的色彩符号。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指出全球经济格局和治理体系正在酝酿新的变革,可持续发展是破解当前全球性问题的“金钥匙”,昭示了中国发展的新起点。历史证明,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可持续发展教育(以下简称“ESD”)对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然而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初中美术课程中的渗透仍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因此本论文通过对中日美术教材的比较分析,试图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与
安徽“慢赶牛”作为安徽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色。本文基于语言学音变理论探讨安徽“慢赶牛”的语言特色,并且以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慢赶牛”作品《郎在高山唱山歌》进行表演案例分析,将理论部分的内容加以对“慢赶牛”音乐作品实践,从而提出演唱“慢赶牛”作品的意见。本文共四个部分,第一章阐述安徽“慢赶牛”传播地区的方言分布以及方言变音规律;第二章主要论述辙韵、衬词在歌词中的体现,介
战国时期的楚国偏据南方,不断地融合周边小国;地缘上虽与秦、韩、魏、齐接壤,也正是这种独特的地域与民族环境,使得楚系文字与其他四系截然不同。楚系玺印文字所呈现出的隽秀散逸、具有毛笔的书写意味与楚系文字一脉相承,楚系玺印文字在沿袭西周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拥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对楚系玺印文字的深入研究,能更好地推进楚系玺印艺术特色的研究。在研究时,占有丰富的楚系玺印文字材料;以科学的态度量化比较,保证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朝鲜族便是其中的一个民族,这个多彩的民族通过自己的文字、语言和生活方式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具有朝鲜族民俗特色的文化艺术遗产,特别是朝鲜族民歌,无论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无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这些民歌更是成为了各种集会与活动的无形连接,也正是凭借歌唱这种平等交流的方式,让朝鲜人民参与到文化的传承之中。而朝鲜族民歌,无疑是在生活和民族文化艺术传承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出台,素养导向的课堂变革应时而生,如何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是所有一线教师研究的重点课题。单元连接课程与课时,而单元设计是课程开发的基础单位。对单元教学进行整体设计,能将核心素养落实到课时计划中。单元教学设计的难点在于如何将素养落实到单元中,目标成为整体单元教学设计的首要问题。教育界对素养的界定理解繁多,但对素养导向的课堂认识有三点共识,一要关注素养的“真实性
对“墨”的研究一直是中国画理论和实践领域非常重要的内容,传统理论认为墨分五彩,即画面上的墨色可以分为焦、浓、重、淡、清几个层次,用来表达多彩的世界。今天能见到最早的人物画是战国时期的《人物御龙图》,历史上的写意人物画《二祖调心图》、《泼墨仙人图》皆堪称墨分五彩的经典之作。传统绘画焦墨的运用,五千年前的彩陶文化绘画作品中已有端倪,近现代焦墨山水在黄宾虹、张仃、崔振宽等画家的实践之下有所发展。在人物画
文章以屈原代表作《楚辞》中的《九歌》为创作蓝本,以研究生四年的创作成果《九歌新语组画》作为研究对象,探寻古代神话文学题材中国画的创作思路和审美意境。本文的写作核心是通过分析创作来源,阐明创作缘由及意义,从对屈原文学作品《九歌》的文本解读,到分析历代以《九歌》为母题的绘画作品中文本与图像的转换关系,再到笔者把对《九歌》文本的运用转化为自己创作过程的阐释,主要分为以下四个章节:第一章,从文本解读的角度
数字媒体的诞生与发展极大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形态,各行各业都必须与数字媒体紧密的融合起来才能孕育新生,教育教学同样也不例外。影像技术是数字媒体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它以数字媒体为依托,是对传统艺术的突破与超越,其影像技术在课程教学中有着非常深厚的价值。舞蹈是以肢体动作为表现形式的艺术门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通过舞蹈学习以获取舞蹈知识,以培养舞蹈技能以及提升舞蹈素养为目标。传统舞蹈是一种以肢体动作为载体
绘画风格是经过对绘画形态的分类和整合,形成的一种绘画面貌,而几何风格绘画表现为带有几何元素的绘画风格。本文以几何风格绘画为研究对象,从失序思维到语言秩序构建的逻辑关系来归纳几何风格绘画的理论框架,并结合相关的艺术家,从艺术家个人经历及作品的演进进行分析,研究几何风格绘画的语言表达。绘画语言被广泛运用在绘画创作中,是艺术家经历不同绘画时期及艺术家思想交融所产生的不同绘画表现。在绘画创作中,绘画思维的
本文试图以自己绘画作品的临古、写生、创作三个方面来阐述在作品中所映射的对生命、宇宙、哲学的观念理想,这也是一份现阶段学习汇总的“创作实践报告”。由此全篇论文主要分为三个章节来论述绘画学习的三方面。第一章节将叙述我对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画的临摹研习,包括其中画面、技法、图式精神给我的启示;第二章节是基于对自然的观物想象与经验来做陈述,以及谈到了中西方的写生观;第三章节的几件绘画创作作品分别罗列了画面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