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组与胃肠功能改变相关,以慢性或复发性腹痛、腹泻、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为主要证候群的临床综合征。又称功能性肠道综合征。常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临床上缺乏明显的形态学和生化学的异常,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确定。鉴于其病情的反复发作性、症状的复杂多变性及治疗手段的无特异性,一直以来该病都是功能性胃肠疾病中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多数学者认为,IBS的发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胃肠运动障碍、内脏高敏感性、肠道感染与菌群失调、精神及社会环境因素等。现代医学对本病尚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长期口服西药不良反应较多,且患者依从性差。肠易激综合征是几十年来国内外治疗的一大难题,多项研究显示此病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中药组方疗效稳定,服用方便,价格低廉,且出现不良反应及患者不耐受情况极低,对于治疗经久不愈、反复发作的IBS患者,可有效的缩短疗程,提高疗效,从而最终治愈本病。本研究旨在系统整理总结升阳益胃汤加减(药物组成:黄芪、半夏、人参、甘草、独活、防风、白芍、羌活、橘皮、茯苓、柴胡、泽泻、白术、黄连、生姜、大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临床经验,此征属中医“肠郁”、“泄泻”、“腹痛”等范畴,本病病位在大肠,与肝脾肾关系密切。脾虚湿盛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饮食结构的调整,工作及生活压力的增加,又多偏喜食肥甘厚味之品,故临床以脾胃虚弱,湿热中阻型IBS-D较为常见。可用此方灵活加减治疗。本课题重在观察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脾虚湿热型IBS-D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中医治疗腹泻型IBS这一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有效方法。方法:本课题将确诊的160例脾虚湿热型IBS-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根据不同症状采用李东垣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饭前温用。每周复诊1次,4周为一疗程。对照组给予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每天3次,每次100mg。联合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每天3次,每次3片。口服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证候腹泻、腹痛、腹胀、大便急迫、大便性状等症状指标的改善情况,并采用国际通用的SF-36生存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并纳入统计学分析,综合评价该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组在降低证候总积分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中医症候疗效的显效率分别为87.50%和51.25%,经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2治疗组在改善主要症状如腹痛、大便急迫、倦怠乏力、食少纳呆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次要症状如口干口苦、肛门灼热、排便不尽感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而在改善腹泻、腹胀、大便性状方面,两组疗效相当。3治疗组在SF-36量表中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社会功能及精神健康方面的积分均有明显提高(P<0.05),并且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仅对照组开始时偶出现头痛、困倦、眩晕等症状,患者均可耐受,未终止治疗。结论: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脾虚湿热型IBS-D疗效确切,总有效率达92.50%,优于西医对照组。且无明显毒副作用,患者依从性较好,可有效缓解患者的腹泻、腹痛、腹胀、排便急迫、倦怠乏力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