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转型发展阶段,由之前的高速发展向现在的高质量发展转变,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也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科技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社会背景下,创新能力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准。国家为了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开展研发活动,推出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企业所得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就是一项重要的政策手段。自1996年首次提出,二十多年以来,该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优惠力度不断提高,旨在为企业研发活动提供更多支持,降低企业研发失败的风险,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政府鼓励企业研发行为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的目的是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企业利润的提升和生产绩效的改善。目前对政策实施效果的研究大多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对企业研发投入、创新能力的影响展开,对企业财务绩效影响的研究不足。因此,本文聚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通过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探讨政策的经济后果,以期对现有研究有一定的补充作用,同时对政策的后续优化提供参考。首先,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效果相关的研究成果,从研发税收优惠对企业创新能力、研发投入、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以及研发扣除政策相关研究等方面开展综述。基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角度对已有文献进行述评,基于此展开本文研究。其次,本文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进行总体概述,介绍政策的背景、含义目标及范围,回顾并梳理我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历程,总结变化趋势,并分析我国政策实施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接着,以创新理论、市场失灵理论、税式支出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和无形资产价值创造理论作为理论依据,分析政策对企业财务绩效的作用机制,并提出本文的三个研究假设:第一、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于企业财务绩效有正向影响。第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非国有企业财务绩效的提升效果比国有企业更好。第三、市场化程度越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财务绩效的提升效果越好。然后,对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2015年,财税[119]号文件进一步扩大了政策适用范围,本文将此次变动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PSM-DID模型研究政策实施效果。选取沪深A股上市公司2013年-2019年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以政策变动为节点,把政策实施前就已经享受政策的企业作为对照组,享受政策变化的企业作为实验组,把2013年-2015年作为对照期,2016年-2019年作为事件期。本文首先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消除样本偏差,并进行平行趋势检验,以此作为双重差分的前提条件。接着,构建双重差分模型(Difference-in-Difference),选取净资产收益率作为企业财务绩效的衡量指标,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检验。通过对全样本和区分产权性质以及市场化程度的子样本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能够显著提高企业财务绩效,假设1成立;第二、政策对非国有企业的企业财务绩效促进作用显著,国有企业不显著,假设2成立;第三、政策对市场化程度中高地区的企业财务绩效改善显著,且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回归系数要高于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对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作用效果不显著。然后,对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采用缩小样本范围,替换因变量和使用滞后一期被解释变量的方法,对回归结果进行检验,结果与原模型一致,表明研究结论可靠。接着,采用研发税收优惠国际比较的方式,对目前不同国家研发税收优惠政策规定进行梳理以及对比分析,介绍典型国家优惠政策,以期为完善我国研发税收优惠政策提供借鉴。基于实证分析和国际实践比较,分别从政策设计和政策执行层面就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提出相关建议。在政策设计层面,要提高民营企业税收优惠力度,改善国有企业管理模式;注重市场化建设,设置分层次的加计扣除比率;符合条件的研发支出采用税收抵免政策;制定中小企业特惠政策;扩大资本性支出优惠力度;无论是否形成无形资产,均将研发支出当期扣除;降低研发税收优惠政策的遵从成本。在政策执行层面,要提高政策执行效率,具体包括:对于政府来说,建议优化申报流程,加大政策宣传,推进产学研结合;对企业来说,要学习并适应政策变化,积极响应政策,重视企业内部资金流动性,建立健全研发费用核算和备案管理体系。最后是本文研究结论以及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