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竞赛归根到底是优秀竞技人才的竞争,而后备人才是体育发展的根基。发展体育事业,就要拓展竞技人才的培养途径,扬弃无法适应现代体育发展的需要的旧训练竞赛体制。面对中国现实,发掘满足培养选拔优秀体育后备人才需求的新的运行机制迫在眉睫。如果不切实抓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不找到一条适应现代体育发展需要、符合上海体育发展实际的训练竞赛新路子,上海体育事业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提高体育水平就无从谈起。高校体育特长生属于体育后备人才范畴,对这些尚未达到竞技高水平,但已具备一定的体育基础并在一定级别和规模的体育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体育特长生而言,科学可持续培养理应成为高校领导,特别是担任训练任务的教练员认真思考的问题。重视高校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教育,是实现体育后备人才大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坚持科教兴国战略的人才保障;是推进体育事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近年来,上海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遇到了瓶颈,传统金字塔培养体系将被打破。高校作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摇篮,体育特长生的培养同样受到举国体制及“金牌体育”的影响。普遍出现专业队、国家队与高校运动队互抢资源的现象,导致体育人才广种薄收、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加之长期以来受本土文化及世俗观念的影响,社会对体育从业人员认可度一直不高甚至存在歧视和偏见,导致体育特长生成为不容易被社会认可的学生群体。调查发现:目前上海高校体育特长生普遍存在心理负担较大、训练倦怠、学训矛盾等问题。本文以高校在校体育特长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访问及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高校体育特长生的培养问题进行了探讨与思考。1、在对体育人才劳动力市场的研究中,着重阐述了体育人才供给失衡的三大类型:就业总量失衡、结构性失衡、个人偏好性失衡,并以劳动力歧视理论为基础,详细论述了体育人才歧视现象的原因:雇主统计性歧视与户籍城乡壁垒。2、在对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模式探究中,提出健全体制和机制,建立一套因地制宜的高校监督管理体制和大学生运动队保障激励制度。通过对体育特长生招生制度、升学途径、办队模式的介绍,提出建立以阶梯发展培养理念为主的高校体育特长生选拔机制,并根据此对体教结合理念进行了思考。3、在对体育特长生就业问题的探讨中,从上海经济增长模式与体育人才素质角度出发着重阐述优化国内体育市场氛围,改善体育特长生就业环境,形成发展体育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并提出了针对在校体育生的职业规划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