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韵生动”对中国水彩人物画创作之启示

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pu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水彩画随着西画东渐传入中国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是由于它缘于西方的观察与表现语言,受学院派的影响,注重扎实的基本功和写实能力,对本土语言、精神认识不足,面对中国的审美观与绘画语境,有一个传入、学习、转化、提高的过程。本文首先对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气韵生动”和“传神写照”的概念进行了系统研究,梳理了“传神”、“气”和“韵”等概念的原本含意,在中国传统人物画中的美学特征,以及其在中国绘画中的发展,确立了绘画是文人载道的手段,其目的是表现作者内心的精神世界——“畅神”,使绘画从表现客观对象之“神”、“气韵”而转向艺术家自己内心之“神”、“气韵”。本文拟运用传统美学精髓对应当代中国水彩人物画创作表现语言与精神内涵,通过对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当代艺术的变革与中国水彩人物画的发展脉络进行比较,反观中国水彩人物画创作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和精湛的艺术语言,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精神面貌的深入刻画,表现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艺术表现力丰富,视觉冲击力增强,提高了水彩画的审美品位和艺术境界;当然,也存在一些重技不重道、急功近利等现象。从而提出气韵生动对中国水彩人物画之启示:在水彩人物画的创作中,注重由“技进乎道”,回归“气韵生动”原本“传神”的内涵,将水性特征、色彩表现力等作为表现方式和手段,使其征相互协调,做到以形写神,表现艺术家内心的自我;并从中国传统“水墨画”中吸取“笔墨”营养,保持水彩画的水性特征,并将人物刻画和水韵特色很好的结合,创作出具有中国人审美意趣特征的作品。
其他文献
在美国,哈佛大学是第一家设置中国学的学校,也是最早开办当代中国研究的学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哈佛的当代中国研究已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其学术成果颇为丰厚。哈佛大
随着传媒产业的快速发展,传媒企业的市场化进程加快,电视台在节目内容上的拼争也日趋激烈,然而,大庆电视台在激烈的竞争形式下,仍然沿用传统的、落后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方式,这样不仅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无锡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千年运河穿城而过,历史文脉依河而存。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无锡城中的崇安、南长、北塘三个老城区一度污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硕士学位硕士生导师。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包装设计委员会委员,中国设计年鉴编委,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漆艺委员会理事,江西省书画院特聘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愈演愈烈。而根据调查显示,建筑对资源的消耗占到了人类对资源消耗总量的三分之一,如何协调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
采用现代微生物发酵技术 ,从收集的30种酵母菌株中筛选出了能发酵大豆粉的优良酵母菌株 ,它有发酵时间短、产气能力强、能去除豆腥味的特点。用该酵母采用传统工艺发酵制作的
目的:了解缺血性脑白质疏松(Ischemic leukoaraiosis,ILA)病变部位(脑室周围白质疏松(Periventricular lesions PVL)和皮质下白质疏松(Deep white matterlesions DWML))及严重程度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