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调查无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CVRFs)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的长期临床结局。2.在接受PCI的无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ACS患者中,调查潜质未定的克隆性造血(clonal hematopoiesis of indeterminate potential,CHIP)的发生率,并评估CHIP在此类患者不良临床预后中的潜在意义。方法:1.中国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优选方案(Optimal anti Platelet Therapy for Chinese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OPT-CAD)注册研究是一项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真实世界的观察性研究。从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该研究在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07家医院招募了14032名CAD患者。本部分研究是OPT-CAD注册研究的一项事后分析,共选取5688名完成5年随访并接受PCI的ACS患者。比较了无传统CVRFs患者和伴有至少一项CVRFs患者队列的临床预后。主要终点是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or cerebral events,MACCEs),定义为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或因心绞痛进行的非计划血运重建组成的复合终点事件。采用探索性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确定主要终点的独立预测因素。2.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检测244例接受PCI的ACS患者中CHIP的存在,其中包括183例无传统CVRFs患者和61例伴有至少一项CVRFs(3:1比率)患者。在无传统CVRFs的患者队列中,分析CHIP与MACCEs之间的关系。结果:1.在5688例接受PCI的ACS患者中,392例(6.9%)为无传统CVRFs队列,5296例(93.1%)为伴有至少一项CVRFs队列。在5年的随访中,无传统CVRFs的ACS队列中有72名患者、伴有至少一项CVRFs的ACS队列中有1051名患者发生了MACCEs。两组间MACCEs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4%vs.19.8%,log-rank P=0.57),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发现,年龄为ACS无传统CVRFs亚组患者发生MACCEs的独立预测因素(HR,1.03;95%CI,1.01-1.05;P=0.005)。2.与伴有至少一项传统CVRFs的ACS患者相比,无传统CVRFs的ACS患者检出CHIP的比例更高(20.1%vs.8.6%,P=0.04)。最常见的基因突变发生在DNMT3A(20个变异位点)、TET2(6个变异位点)和ASXL1(4个变异位点)。在无CVRFs的ACS患者队列中位随访635天期间,与非CHIP组患者相比,DNMT3A/TET2/ASXL1-CHIP与患者更高的MACCEs风险显著相关(26.1%vs.4.2%,log-rank P=0.001)。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DNMT3A/TET2/ASXL1-CHIP是不良临床结局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HR,4.02;95%CI,1.24-13.05;P=0.02)。结论:1.在接受PCI的ACS患者5年随访中,无传统CVRFs患者与伴有至少一项CVRFs患者队列观察到相似的再发心脑血管事件风险。2.在接受PCI的ACS患者中,与伴有至少一项传统CVRFs患者相比,无传统CVRFs患者携带更高比例的CHIP,且最常见的CHIP驱动基因DNMT3A、TET2和ASXL1与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再发风险增加相关。这些数据有助于临床医生对CHIP进行精准检测。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以测试针对特定炎症途径的精准治疗是否能为携带特定基因突变的ACS患者提供有价值的防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