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具有天生的弱质性和广泛的外部性,因此,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投入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保障。作为中部地区的安徽省,既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也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安徽省农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不仅关系着本地区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也对全国经济的稳定和国家粮食的安全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安徽省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对安徽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公共财政理论、公共产品理论、、财政支出理论和农业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选取了安徽省1988—2010年相关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产出的数据,运用现代计量分析方法学对安徽省财政支农投入与农业产出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巴罗(Barro)自然效率法则,估计了安徽省财政支农投入的最优规模。全文分为五个部分来论述:第一部分是文章的导论,分析了财政支农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研究方法和内容以及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分析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首先对财政支农支出的概念及范围的界定作出了说明,然后分别从公共财政理论、公共产品理论、财政支出理论和农业经济增长理论分析了财政支农的理论依据,为全文作理论铺垫。第三部分是安徽省财政支农支出的现状分析,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安徽省1988—2010年的财政支农规模现状、财政支农支出的强度现状和财政支农支增速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速比较现状三个方面对安徽省财政支农支出的现状进行描述性的分析。第四部分是实证研究,运用现代计量分析方法,实证研究和分析了安徽省财政支农投入与农业产出之间的关系,并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巴罗(Barro)法则对安徽省的财政支农的最优规模进行了合理的估计。最后一部分是主要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根据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和安徽省财政支农的实际情况,就如何促进安徽省农业经济增长提出了合理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