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蕴藏着丰富的盐环境资源,东南部沿海建设有上百家人工海水盐田,中西部地区则分布着近千个天然盐湖。这些盐环境中蕴藏着丰富多样的嗜盐古菌类群,是开展嗜盐古菌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珍贵资源。过去的三十年中,我国嗜盐古菌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然而,相对于数量及类型众多的盐环境资源而言,嗜盐古菌资源与应用研究亟待深入和拓展。本文主要研究江苏省南通地区海门盐田和如东盐田可培养嗜盐古菌多样性,分析如东盐田部分嗜盐古菌产红色素的组分,优化嗜盐古菌产红色素的培养条件,评价嗜盐古菌红色素生物学功能。
从海门盐田和如东盐田分别分离到32株和54株嗜盐古菌,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海门盐田含有Haloferax属、Halosarcina属、Haloterrigena属与一个新属Halogranum共4个属的5个种级分类单元,如东盐田含有Halosarcina、Haloferax、Halorubrum、Haloterrigena、Halogeometricum、Haloplanus、Haladaptatus与2个新属Halogranum、Halopelagius共9个属的11个种级分类单元。如东盐田嗜盐古菌多样性指数高于海门盐田,而两盐田的优势菌株均为耐盐的Halosarcina类群,因此,海门盐田较低的嗜盐古菌多样性与盐田废弃以及被雨水冲刷导致盐度降低相关。多相分类学研究结果表明,两盐田的新分类单元归属于两个新属和四个新种,分别是Halogranum rubrum RO2-11T、Halopelagius inordinatus R05-2T、Halogeometricum rufumRO1-4T、Halosarcina limi RO1-6T、Haloplanus vescus RO5-8T和Haladaptatus litoreusRO1-28T。
运用紫外可见光谱、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对嗜盐古菌红色素粗萃物进行分析,初步确定嗜盐古菌含有的三种红色素为菌红素、单脱水菌红素、双脱水菌红素。
以生物量、红色素含量和红色素产量为评价依据,从碳源、氮源和无机盐三方面着手,选择出各菌株适宜的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再进行正交试验,获得每株菌产红色素的最优培养条件。试验结果表明,菌株RO1-4T产红色素的最佳培养条件为9g/L乳酸钠、9g/L酵母粉、0.09g/L FeSO4;菌株RO1—6T产红色素的最佳培养条件为5g/L casamino acid、5g/L酵母粉、0.03g/L ZnSO4;菌株RO2-11T产红色素的最佳培养条件为3g/L乳酸钠、3g/L酵母粉、0.12g/L FeSO4;菌株RO1—28T产红色素的最佳培养条件为3g/L丙酮酸钠、3g/L酵母粉、0.12g/L FeSO4;菌株RO5-2T产红色素的最佳培养条件为5g/L丙酮酸钠、5g/L酵母粉、0.03g/L CuSO4;菌株RO5-8T产红色素的最佳培养条件为7g/L casaminoacid、7g/L酵母粉、0.09g/L CuSO4。
六种抗氧化活性的评价结果显示,嗜盐古菌红色素抗氧化能力均高于BHT和β-胡萝卜素,但不同菌株红色素的抗氧化能力存在差异,菌株1.2150T、RO2-11T、RO5—2T和RO1-28T色素的抗氧化能力较高,菌株RO1—4T、RO1-6T、RO5-8T色素的抗氧化能力一般。基于MTT法的红色素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菌株RO1-6T和RO5—8T的红色素对肝癌细胞HepG2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