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作为我国著名岩溶区尤以峰丛洼地作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人地矛盾尖锐、“喀斯特贫困”现象严重,呈不断扩张的态势,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迫在眉睫。随着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全面实施,土壤肥力不断改善,但如何科学、合理、实用地评价土壤肥力,为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大背景下,本文选取广西地区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的退耕土地为实验对象并以原生林和耕地作为参照,选取退耕种植牧草、任豆、板栗、柑橘、任豆+牧草、撂荒等7种主要退耕类型标准样地。对土壤养分变化规律进行探讨研究,并选取9个土壤肥力指标,分别用模糊数学评价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类型的样地进行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筛选出了最佳的退耕还林的类型以期为石漠化治理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和可行性措施。主要结论如下:(1)对土壤肥力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出:参照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标准,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平均值分别为2.23 g/kg、220.46mg/kg,达到国家养分分级一级标准;土壤有机质平均值为30.53g/kg,全磷均值为0.94g/kg,都处于国家养分二级标准;速效钾均值为147.25mg/kg,全钾均值为12.07g/kg,分别达到国家养分分级三级和四级标准;速效磷均值为3.68 g/kg,只达到国家养分分级五级标准属于低肥力水平。垂直方向不同层位土壤养分含量比较,除全钾是逐层递增外,其他养分指标均是表层高于下层,呈现出明显的表聚性;土壤容重随土层加深而逐渐增大,而土壤含水率表现相反。从变异系数来看,速效养分变异程度相对于全量养分较大,说明速效养分受影响因素较多且易于流失而全量养分较为稳定。(2)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肥力指标相互之间相关性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除全钾和速效磷外,土壤有机质与其余肥力指标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与土壤全氮相关系数最高;除速效磷外,土壤容重与其余肥力指标均呈现极显著负相关关系。(3)不同退耕类型对土壤养分积累与分布影响差异明显。对不同退耕类型样地同一层位的各土壤肥力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不同肥力指标间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对不同层位土壤肥力指标分析得出,除全钾外,各退耕类型的肥力指标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递减,但递减幅度各有差异。(4)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结果。根据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得到的肥力综合得分顺序为:原生林>梨树>撂荒>任豆>柑橘>香椿>牧草>板栗>耕地;根据主成分分析的评价方法得到的肥力综合得分顺序为:原生林>撂荒>梨树>任豆>香椿>牧草>柑橘>板栗>耕地。两种评价方法得出的土壤肥力状况基本一致,原生林均为最高,耕地最低。总之,退耕还林还草显著地改善了土壤养分,土壤肥力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但不同的退耕类型样地的改善效果各有差异,耕作活动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而退耕撂荒对土壤改善显著在土壤肥力修复过程中应尽量减少人为活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