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场所,是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基本方式。但随着人地矛盾凸显,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状态逐渐受到学者们关注;所以进行深层次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分析研究,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优化、人地关系的和谐、绿色经济的实现、土地利用政策科学合理的制定等,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遥感解译方式获取的4期永川区土地利用类型图为基础数据,利用景观软件进行永川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及土地利用功能区分区。首先,在坡度上,将DEM数据与各期土地利用景观数据做叠加分析,对各坡度区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进行景观层级和类别层级及历史性显著性分析;再者,将永川区的行政区中心和交通的缓冲区与4期土地利用景观数据做叠加分析,进行地形、行政中心、交通和人口影响下的各景观的面积分布状况,从而进行景观类型变化分析;最后,利用景观指数法和Arcgis软件,对永川区2005年至2015年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进行区域差异性研究及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结果如下:(1)永川区土地利用数量结构的时空变化显著。2000-2015年期间,耕地和林地为永川区的主要地类,建设用地景观面积呈增长趋势且增速迅猛。类别层级水平指数显示,建设用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但呈聚集状态发展;林地、耕地景观破碎度呈减小趋势,形状逐渐变得规则,但聚集度减小。景观水平指数显示,2000-2015年间该区景观异质性增强,但景观呈稳定,多样化的趋势发展。(2)从坡度维度上看景观格局差异明显。(1)经过各坡度区对比发现,2000-2015年间,0°到2°坡度区耕地面积占比最大,但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耕地面积增长较慢且为负增长;2°到15°坡度区内,建设用地面积占比其它坡度区都大;15°到25°区域,林地占比最大。由景观水平指数显示,0°到25°区域内耕地景观呈规则分布,林地和建设用地景观斑块较破碎,但林地和建设用地的聚集度逐渐增强;在大于25°坡度区,主要是林地分布区,由此该区域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及生物多样性,保证森林质量。(2)在极显著水平(α=0.01)下,2000-2015年间永川区景观格局变化显著。从各坡度区的历史显著性来看,除2010-2015年的15°以上坡度区的变化不是很明显外,其它时段各坡度区的变化都呈极显著性;主要是由于前期注重经济的发展及基础设施的完善,而当代社会更加注重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统一。(3)地形、交通、行政区和人口经济的变化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布影响巨大。自然因素以地形为主导因子,受地形的影响,耕地主要分布在0°到15°范围内;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2°到15°范围内;林地主要分布在25°以上范围区。社会经济以交通和行政区为主导因子;在交通的影响下,将有大量的农田转变为建设用地;在行政区影响下,建设用地面积分布越来越广。总的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设施完善、城区面积扩大、人口扩张等,越来越多的耕地会转变为建设用地,耕地面积骤降。由此,我们在今后的土地利用规划中一定要注意保护耕地,彻底坚持耕地红线不动摇。(4)2005-2015年间,永川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区域差异性显著。2005-2015年间,永川区整个区域的斑块形状整体上较规则;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城市扩张的需求,土地利用斑块的原始状态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区中心或者次中心的斑块形状呈不规则发展状态,景观破碎性程度较高;以原始农业发展为主要产业的区域,由于坡改梯、零星地归并、灾害地防治等土地整理方式的实施使得该区域景观破碎度降低,景观呈集聚性发展。(5)考虑到社会经济、自然生态和原始景观格局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运用热点分析法把永川区划分为四个功能区,分别为高度集约型土地利用功能区、复合利用型土地利用功能区、保护利用型土地利用功能区、生态维护型土地利用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