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中国对东盟的文化外交研究

来源 :聊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haidan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1年冷战结束后,中国与东盟组织正式建立对话关系,双边的合作发展开启一段新的旅程,到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双方关系进入了历史上最好时期。这一变化不仅仅与中国经济、军事力量不断增强密切相关,更与中国在东盟地区开展的文化外交密不可分。当前,中国在东盟地区展现了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凭借地理上、文化上的先天优势,加上与东盟在政治、经济领域紧密合作的坚实基础,中国已在教育、旅游、文学、艺术和信息等方面对东盟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外交活动,并且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文化外交成为推动中国与东盟友好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中国威胁论”的恶劣影响、南海及边界问题的迟迟未果、不同文化带来的文化冲突、文化市场得不到有效开发以及核心价值观缺乏影响力等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在东盟地区文化外交发展的现实障碍。本文试图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就冷战后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国在东盟地区的文化外交提出建议。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选题背景和研究的意义、国内外学术研究现状、论文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做了简要的说明;第二部分对文化外交进行界定,分别说明了文化外交产生的背景、内涵、特点、形式以及功能,多方位地展现了文化外交这一理论;第三部分主要叙述了冷战后中国对东盟地区开展文化外交的主要内容,并就中国加强对东盟文化外交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第四部分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分别论述了冷战后影响中国对东盟进行文化外交的因素;第五部分提出了中国如何通过文化外交进一步提升在东盟地区文化实力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随着当今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世界的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改变,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归功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加;但是伴随经济快速发展而
为了达到“耕者有其田”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地区领导进行土地改革运动。土地改革运动也成为了传统乡村变革的重要历史事件。土改工作队进村开始,土改运动大致按照划分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