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 我国现有癫痫患者500万以上。其中约有20-25%为药物难治性,在这些难治性患者中约有15%有可能通过手术治疗达到治愈的目的。我国目前手术治疗癫痫的工作正逐渐开展起来,迫切需要对术前的各种癫痫源定位检查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本课题拟对电生理、结构性影像及功能性影像等定位检查在难治性非病灶性颞叶癫痫致痫源定位中的价值进行研究分析,并结合术后效果分析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以达到临床更合理的应用定位检查、选择手术适应症及预测疗效的目的。另外,作为非病灶性颞叶癫痫最常见病理改变—海马硬化,其原因目前仍不清楚。白介素-1β(IL-1β)参与了颞叶癫痫的发生,IL-1B-511基因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海马硬化的关系仍存在争议,本文拟在中国人群中进行相关的研究。 研究对象和方法: 1.对18例行手术治疗的非病灶性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男:11例;女:7例:平均28.9岁)的各种定位检查,包括发作期及发作间期脑电图、MRI海马像、发作期和发作间期SPECT及发作间期PET等方面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各种定位检查的不同结果,结合术后疗效分析各种定位检查的应用价值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2.选取67例伴海马硬化颞叶癫痫患者,45例不伴海马硬化颞叶癫痫患者及115例正常对照人群,进行基因组DNA的提取、目的基因片段的PCR扩增、限制性内切酶酶切,获得三组人群的IL-1B-511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并行统计分析,比较三组人群间基因多态性的差异。 结果与讨论: 1.按照Engel’s术后疗效分级,在18例患者中,效果较好(Ⅰ、Ⅱ级)患者有13例(72%),与文献报道相当。在各种临床资料中,我们仅发现颅内感染及窒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