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研究东阿拉伯海地区上新世以来岩芯沉积物碎屑态的来源及其古环境指示意义,对阿拉伯海东部IODPU1456站5.3Ma以来陆源碎屑沉积物进行了粒度、粘土矿物分析,查明了阿拉伯海东部地区陆源碎屑沉积物的来源以及碎屑物质来源变化的控制因素。结果显示:IODPU1456站钻孔岩心5.3 Ma以来粘土矿物组分主要包括为伊利石、蒙脱石、绿泥石、高岭石。其中主要组分为蒙脱石(含量范围0~90%,平均值~44%)、伊利石(含量范围3~90%,平均值~44%)。高岭石(含量范围0~19%,平均值~5%)、绿泥石(含量范围1~26%,平均值~7%)为次要组分。依据粘土矿物中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四种组分的相对含量变化特征及规律,5.3 Ma以来U1456孔粘土矿物变化可分为4个阶段:阶段1 (早上新世至中上新世;5.3-3.2Ma,伊利石含量较高,~60%),阶段2(中上新世;3.2-1.7 Ma,蒙脱石含量较高,~56%);阶段3 (晚上新世至早更新世;1.7-1.2 Ma,伊利石含量较高,~63%),阶段4 (早更新世至今;1.2-0 Ma,蒙脱石含量较高,~59%)。物源分析表明,IODP U1456站陆源碎屑沉积物在5.3-3.2 Ma和1.7-1.2 Ma主要来源于印度河;在3.2-1.7Ma和1.2-0Ma,德干高原的物质供应明显加强。上新世以来,陆源碎屑沉积物向阿拉伯海东部的输入在构造尺度上受南亚季风强度控制。南亚季风强度变化是触发IODPU1456站陆源碎屑沉积物在3.2Ma、1.7 Ma、1.2 Ma发生转变的关键因素。由于德干高原玄武质岩石对南亚季风降水强度的变化更加敏感,当南亚季风强度减弱时,陆源碎屑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印度河(伊利石和绿泥石);南亚季风降水增强时,德干高原输入的陆源碎屑沉积物明显增多(蒙脱石)。在构造时间尺度上,上新世以来东阿拉伯海地区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表征的德干高原相对于印度河输入量的变化与南亚季风变化之间存在很好的耦合关系。南亚季风强度增强时,蒙脱石/ (伊利石+绿泥石)比值增大;南亚季风强度减弱时,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比值减小。1.7-1.2 Ma,IODPU1456站陆源碎屑物质沉积通量明显增大的可能原因有两个。一是恒河在喜马拉雅山脉西部的原属于恒河的一条或数条支流改道成为印度河的支流;二是青藏高原挤压变形导致喜马拉雅剥蚀速率明显加快。最终两者共同导致更多的来自喜马拉雅地区的碎屑沉积物由印度河输入阿拉伯海并在此迅速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