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研究

来源 :河南中医学院 河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zheng_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通过观察针刺加穴位注射对缺血性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症状积分方面治疗前后的研究,总结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本病的疗效、特色和优势,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选择 60 例缺血性脑中风后病程处于恢复期辨证为风痰瘀阻型或气虚血瘀型假性球麻痹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法,按 1:1的比例分为治疗组(针刺加穴位注射)和对照组(单纯针刺)各 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缺血性脑中风恢复期中的处理原则治疗。治疗组每日针刺1次,14次为一个疗程,穴位注射隔日1次, 7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每日针刺1次,14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一进行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积分比较。   结果: 1 每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治疗组 P<0.01,对照组 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2 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 两种治疗方案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构音障碍都有显著疗效。   2 针刺加穴位注射比单纯针刺更能有效地改善缺血性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症状。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对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缓解期的临床调查,依据中医理论,采用中医科研的特点,分析研究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缓解期中医证型特点,为进一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保持和增强团员先进性这一时代课题,明确指出团员要有团员意识和荣誉感,追求先进性。保持和增强团员的先进性,是共青团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的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工作越基础,联系越密切,社会关联度越高,系统性就越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运用系统思维。这就要求我们以系统思维综合推进理论、制度、工作、考核以及团的组织建设、团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