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城镇化转型发展的核心内容。受制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及其管理制度创新的滞后,农民工与城市本地人口的社会分化性尤为突出,“差别化的生存处境和社会待遇,使原来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矛盾转移到城市内部,”[74]使原来的农村贫困转移到城市,城市内部的不平等被强化、社会分裂被扩大。农民工虽然走出农村获益,但难以融入城市发展。户籍等制度的城乡差异是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原始症结所在,而此没能被顺利解决的实质则为资金支持的改革,因此,从成本层面——市民化所需资金的数额,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通过西安市371名农民工的问卷调查与访谈获取的样本数据,从农村退出(土地)、城市生存(职业、收入支出、生活、居住等)及市民化意愿方面分析西安农民工市民化现状特征,厘清农民工市民化成本构成,推导成本构成具体内容并详尽测算,提出西安市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及其保障建议。研究认为:(1)制度、社会文化及经济因素是阻碍西安市农民工市民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其中经济因素中的成本因素,是实际调研中农民工所反映阻碍其在西安向市民转化的最为主要的原因。(2)西安市农民工市民化成本由公共成本和私人成本构成,其中公共成本具体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社会保障成本、子女教育成本;私人成本具体包括生活成本、住房成本及机会成本。通过分析农民工市民化成本构成现状,采用学者们共识的分类,公共成本和私人成本,并根据西安实际调研,从农民工主体的实际生存角度,选定公共和私人成本的具体内容,包括生活、住房、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子女教育、机会成本。(3)西安市农民工市民化成本测算结果为17.3万元。分别对公共成本和私人成本的六大具体内容进行详尽测算并实施加总,得到当前西安市每市民化一农民工成本数额约为17.3万元。其中,住房成本、城市基础设施成本和社会保障成本占总成本比重分列前三,私人成本大于公共成本,且该市民化成本长短期均存在。因此,在推进市民化过程中,对政府和农民工而言,成本负担压力较大,需进一步研究解决措施。(4)建立以“构建原则—总体框架—具体分担方案”为思路的西安市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构建原则:成本因素主体的权责范围、地方经济发展以及所在企业发展;总体框架:各级政府、所在企业、农民工自身和社会公益组织的四个维度主体的共同参与;具体分担方案:中央政府承担公共成本中的社会保障和子女教育成本,地方政府(西安市)承担公共成本中的基础设施、社会保障成本,并协助承担私人成本中的住房成本;企业具体承担公共成本中的社会保障,私人成本中的生活成本;农民工自身承担私人成本;社会公益组织,则作为市民化成本整体分担的补充。(5)从资金层面,提出西安市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实施的保障建议。针对机制核心(具体分担方案),重点从政府财政及债券、企业针对农民工的支出、农民工收入,以及社会公益组织的资金支持给予保障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