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半肝切除术后血小板计数对肝功能衰竭及剩余肝脏再生能力的影响,为临床上预防和治疗术后肝功能衰竭、促进剩余肝脏再生提供一种诊疗策略。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具有乙肝感染背景的原发性肝细胞癌行半肝(扩大半肝)切除术的1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作相应的统计学分析;依据ISGLS肝功能衰竭分级标准和Dino-Clavien术后并发症分级标准分别评判患者术后肝功能衰竭及并发症等级;两组患者均于半肝切除术后约5天及术后约80天左右复查上腹部CT检查,采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IQQA肝脏三维成像系统分别测算术后两次剩余肝脏体积,平均肝体积增生量表示为RLV80.4天-RLV,平均增生率表示为(RLV80.4天-RLV)/RLV×100%。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血小板计数的临界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行分析计算。结果:依据ISGLS肝功能衰竭分级标准和Dino-Clavien术后并发症分级标准,血小板下降组患者半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B级以上(包括B级)发生率为55%、并发症Ⅱ级以上(包括Ⅱ级)发生率为47.5%;而血小板正常组发生率分别为26.8%、2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0.003,P2=0.011);术后血小板下降组和正常组平均肝体积增生量(RLV80.4天-RLV)分别为132.09±81.89cm3、190.89±91.98cm3,平均增生率((RLV80.4天-RLV)/RLV)分别为16.59%±9.36%、24.78%±12.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P增生量=0.001、P增生率=0.001)。术后剩余肝脏体积的增生情况与肝功能衰竭(PHLF)发生等级密切相关,因此依据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等级和剩余肝脏增生速率分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术后血小板计数下降(OR=3.18(1.16,8.75)P=0.025)、术前肝纤维化或肝硬化(Ishak肝纤维化评分>4)(OR=2.85(1.04,7.81)P=0.043)、术后第七天总胆红素值高于上限值(TB-POD7≥20.5umol/L)(OR=5.71(1.68,19.46)P=0.005)可能是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半肝切除术后发生重度PHLF(PHLF-B级及以上)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血小板计数下降(PLT<125×109/L)(OR=2.83(1.06,7.56)P=0.038)亦是患者剩余肝脏再生速率减低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分析术后血小板计数与并发症等级相关性ROC曲线发现:半肝切除患者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Ⅱ级及以上)的血小板计数临界值为101.8×109/L(曲线下面积0.733,P=0.001,灵敏度78.7%、特异度63.9%)。本研究无死亡病例出现。结论:血小板计数可能影响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半肝切除术后PHLF-B级及以上的发生率及剩余肝脏的再生速率。此外,术前肝硬化、术后高胆红素水平的患者术后发生PHLF-B级及以上的风险增加。因此:(1)血小板计数与术后PHLF和肝再生存在相关性,血小板计数下降是术后发生PHLF-B级及以上和肝再生速率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2)通过对半肝切除术后血小板的监测,可能有助于预测PHLF-B级及以上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3)对半肝切除术后血小板降低患者的早期干预可能能够促进剩余肝脏的再生。为临床上预防并降低术后重度肝功能衰竭的发生率、促进剩余肝脏的再生提供一种诊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