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与演化:“苏维埃”话语的产生、演变和发展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adManWa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维埃”即“Совет”,是一个音译词。词起源于苏联,因此是在苏联本土文化中形成的。“苏维埃”在十月革命之后传入了中国,在异质文化中发展,并且成为中国政治中的主要政党话语。其发展和变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指苏维埃作为一个异文化概念,如何在植入中国文化后与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与政党实践的相互融合的过程。
  “苏维埃”引入中国后,其发展变化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首先面临的就是“苏维埃”代表的是一种无产阶级的专政思想中的“专政”如何为广大知识分子以及广大民众接受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代表者李大钊、陈独秀等知识分子在引入前和引入初期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清末中国国门洞开,中国知识分子一直都在寻找殖民国家优于中国的原因,究其根源,知识分子认为主要是因为西方自由民主的文化。因此学习和引入西方文化成为主要的潮流,也正是这一潮流给中国知识分子后期接受“苏维埃”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做好了思想铺垫。引入西方自由民主思想过程中,政治上最突出的是学习西方议会制度,以及构建议会制度的民主思想基础。而“苏维埃”是一种无产阶级的议会制度,代表的是无产阶级当家做主的思想,而其专政也只是针对压迫阶级的专政,因此陈独秀将其理解为“开明专制”,“苏维埃”迅速获得了思想上的合法性,在张君劢音译为“苏维埃”之后,植入和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话语。
  “苏维埃”在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即写入的党章,但是在1927年八七会议之后才明确树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旗帜。主要是因为期间的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响应“国民革命”的口号,原本反对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剥削阶级的“苏维埃”话语被联合大小资产阶级的“国民革命”话语取代,“苏维埃”话语处于蛰伏期,但是随着中国共产党对革命认识的深入,逐渐将无产阶级领导“国民革命”推上话语的前沿。倡导国共合作的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反对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随之破裂,共产党遭受国民党残杀,中国共产党被迫重新树立“苏维埃”的旗帜,模仿苏联模式,走上了中共自己的道路。
  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绝大多数人认可苏联的模式,寄希望于通过走苏联相同的城市道路获得中国苏维埃革命的胜利。以李立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就是因为坚持教条主义,通过激进的方式,企图获得大城市的苏维埃政权,强调革命的高潮来临,未正确分析中国的具体国情而盲动,最终使得苏维埃革命损失惨重。但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坚持的是农村的苏维埃道路,通过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红军,以武装扩大农村苏维埃政权,最终获取苏维埃革命的胜利。鉴于中国革命的形势以及朱毛实践的胜利总结,共产国际指导中国革命向农村道路偏转,“苏维埃”革命道路实际上实现了归一化。但是由于王明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未正确认识共产国际的本意,中国苏维埃革命走了很多的弯路之后才最终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不断深入,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华民族意识到民族危机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开始致力与联合战线,从最初的排斥蒋介石集团的联合战线宣传到最后的联合蒋介石的统一战线宣传,与代表大资产阶级大地主阶级的蒋介石国民党政权相对立的工农“苏维埃”话语也随之终结,国共联合抗日,“中华民主共和国”成为唯一的宣传口号。
其他文献
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事务工作的重点和焦点,不仅是指导当前和今后我国民族工作的行动指南,也对维护国家统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并提升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一环。本文在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必要性和实效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策略,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建设提供参考。
  首先,本文梳理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概况以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是社会组织作为独立于政府与市场的第三方主体,承接政府部分职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提高社区自治和居民参与意识的过程。宏观上,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通过提供各种公共产品和服务能够弥补政府功能不足,转变政府职能,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自治,加强公民政治参与和推动公民政治认同;微观上,能够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中央明确表示,要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自律功能,大力支持社会组织和社区志愿者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培育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
本文主要从屯堡人汉人意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变迁的视觉,审视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过程、现实启示。
  明朝时期是屯堡族群的形成时期。屯堡人汉人意识在移民群居生活和“夷-汉”二元社会环境中得以觉醒。首先是为了巩固对西南的统治地位,明朝征调大量汉族兵民入驻贵州屯垦戍疆,形成了屯堡社会族群。其次是屯堡人到贵州后形成了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夷-汉”对立和融合局面,使屯堡人更加强调其族群边界,汉人意识得以觉醒。明朝时期移民的汉人带来了新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思想,引领着贵州的生产和文化发展,形成了汉人与少数
创新社会治理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就必须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在现代城市中,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而存在。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层环节,在新时代里其更加注重居民和其他社区成员的参与以及治理效能的提升。城市中的民族社区受民族和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一般性社区治理经验对其并不适用,所以该类社区治理中面临的问题也就更为棘手。本文通过分析代表性案例山
中共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在其中提出了治理有效的目标。在随后的一系列文件和决定中,党和国家又提出要积极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此后,一些地方开展了吸引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实践。新乡贤参与下的乡村治理是否有效、在哪些方面取得成效、为什么取得成效,这些并非不证自明的问题。只有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才有利于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最终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现。
  粤西地区不但拥有丰富的乡贤资源,而且在当地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乡贤十分热衷于参与乡村治理。选择这一地区进行研究,具有典型性、可行性
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数量庞大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有序地政治参与,不仅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而以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因超时空、速度快、虚拟化、互动性强等特点日益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表达、社区参与和基层选举参与的重要途径,进而重塑了现代社会政治参与的新模式。因此,探讨新媒体对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影响,是新形势下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迫切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基于浙江、河南与贵州三省新生
精准扶贫自实施以来,国家主导着精准扶贫进程,制定精准扶贫政策并供给扶贫资源;地方各级政府根据中央出台的各项精准扶贫政策,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精准扶贫开发的政策目标并进一步分配扶贫资源,精准扶贫可以视为一项由中央、省、市、县(区)、乡镇政府共同建构的政策行动。县级政府是中国行政体制的基层枢纽,也是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主体,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对县级政府统筹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乡镇政府是直接面向民众的单位,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县乡两级政府的政策执行行动,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政策目标与实际执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政治参与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也是党和国家推进民主进程的方式之一,因此先后提出了“扩大人民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等重要的方针政策。新时代的青年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流砥柱,充分调动青年群体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多层次、全方位引导青年参与到政治建设中是极为重要的。对政治参与产生影响的因素众多,研究的角度也较为宽泛,本研究从社会内部环境入手,以社会流动作为自变量来探讨对政治参与的影响程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新时代我国青年的社会流动和政治参与,
公共外交作为对外宣传一国外交政策、塑造一国国家形象、实现一国国家利益的有效工具,是各国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自二战结束以来的世界霸主,美国公共外交是国内外学界研究的热点议题之一,但学界对美国公共外交的变迁及动因的研究却略显不足。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公共外交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促使其变迁的动因何在?这是本文要着力研究的问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的公共外交经历了明显的兴盛——式微——复兴的变化。在冷战期间,为应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遏制”战略的指导下,美国先后成立了众多的公共
2019年10月24日,世界银行发布《2020营商环境报告(DB2020)》,中国营商环境排名较去年提升了15位,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名列第31位。2019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明确指示“继续优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这个概念已然成为我国当下政府治理的重要内容和提升现代化治理的重要手段,它受到了全国上下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由此可知,营商环境的优化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地区而言,都意义重大,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意识到营商环境对经济发展起到助力的作用,因此近年来各个国家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