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全球经贸不断深入融合,跨区域的商贸合作和人员交流极大地促进了民航运输业蓬勃发展。随着全球民用飞机需求量快速激增,民用飞机安全飞行的相关研究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据统计,火灾是影响民用飞机安全飞行的重大威胁之一,在民用飞机导致人员死亡的安全事故中,火灾事故的占比较高。民用飞机具有载客量大、空间密集狭窄、可燃物多等特点,客舱内一旦发生火灾,火势可能较快蔓延,高温和有毒烟气将严重威胁人员生命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全球经贸不断深入融合,跨区域的商贸合作和人员交流极大地促进了民航运输业蓬勃发展。随着全球民用飞机需求量快速激增,民用飞机安全飞行的相关研究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据统计,火灾是影响民用飞机安全飞行的重大威胁之一,在民用飞机导致人员死亡的安全事故中,火灾事故的占比较高。民用飞机具有载客量大、空间密集狭窄、可燃物多等特点,客舱内一旦发生火灾,火势可能较快蔓延,高温和有毒烟气将严重威胁人员生命安全,极易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恶劣社会影响,因此开展民用飞机客舱火灾燃烧特性及烟气蔓延规律的研究十分必要,可以更好地为制定有效的民用飞机火灾防治措施及人员疏散策略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对提高民用飞机飞行的系统安全性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以国内存量大、使用率高的空客A320型客机客舱为研究对象,通过大型锥形量热仪火灾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客舱火灾燃烧特性及烟气蔓延规律进行研究。首先开展基于大型锥形量热仪的火灾燃烧试验,在不同引火源功率(20kw、100kw)、不同风机流量下(1.8m~3/s、2.5m~3/s),分别对空客A320客舱中的主要可燃物如航空座椅、旅客行李、航空地毯进行火灾燃烧试验,分析热释放速率、质量损失率、点燃时间、热释放总量等燃烧特性,再根据客舱主要可燃物全尺寸火灾试验测得的数据,运用质量损失速率计算和稳定火源模型方法分别计算得出民用飞机客舱火源功率,在此基础上,构建FDS数值计算模型,模拟6种不同火灾场景,分析客舱火灾和烟气蔓延规律,提出飞机客舱火灾防治和人员疏散的措施及建议,具体研究表明:(1)利用大型锥形量热仪对客舱内航空座椅、旅客行李、航空地毯等主要可燃物进行全尺寸火灾燃烧试验,得出航空座椅在引火源功率为100kw、风机流量为2.5m~3/s试验条件下的点燃时间为200s、热释放速率为1362kw/m~2、热释放总量为450MJ/m~2、质量损失速率为4.28g/s;旅客行李的点燃时间为25s,热释放速率为260kw/m~2、质量损失速率为2.5g/s;航空地毯的点燃时间为250s,质量损失速率为0.63g/s。(2)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引火源功率(20kw、100kw)、不同风机流量(1.8m~3/s、2.5m~3/s)下全尺寸火灾试验数据,得出在引火源功率同为20kw时,风机流量为2.5m~3/s时航空座椅、旅客行李到达热释放速率峰值的时间明显短于风机流量为1.8m~3/s的时间,表明风机流量越大,航空座椅、旅客行李的火势发展越快。风机流量同为1.8m~3/s时,引火源功率为100kw时航空座椅、旅客行李的质量损失率明显大于引火源功率为20kw的质量损失率,这表明引火源功率越高,燃烧越充分。根据火灾试验得到的数据,分别运用质量损失速率计算法、稳定火源模型分析法进行计算分析,考虑到客舱实际燃烧情况,最终保守得出民用飞机客舱火源功率为50.95MW。(3)在火灾试验的基础上,构建FDS数值模拟模型,导入试验测试的多种材料燃烧参数,使数值模拟结果更加接近真实场景,模拟得到客舱不同火源位置和应急舱门不同状态6种工况下的温度及烟气浓度等数据,分析得出客舱在应急舱门关闭的情况下,受密闭空间氧气浓度变化的影响,客舱火势先变大再变小,单位烟气浓度生成量随火势也呈现先上升再缓慢下降的趋势;当火源位置同在客舱前部时,应急舱门关闭和开启状态下的可用安全疏散时间分别为149s和147s;当火源位置同在客舱中部时,应急舱门开启和关闭状态下的可用安全疏散时间分别为153s和160s;当火源位置同在客舱后部时,应急舱门开启和关闭状态下的可用安全疏散时间分别为173s和155s;应急舱门开启时,客舱火势发展较快,故在制定民用飞机客舱主被动防火措施时,可设计相应主动排烟装置,以达到排烟和防止新鲜氧气通入的目的。本研究相关结论可为民用飞机客舱火灾防治技术的设计、人员疏散策略及疏散安全时间的判断等提供理论参考
其他文献
脑卒中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以及高复发率的临床特点。在度过危险期后,脑卒中患者常因脑功能区的损伤遗留下躯体功能障碍和精神障碍,从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及预后转归。合理的康复护理方法、积极的卒中后康复护理有助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对脑卒中预后起关键作用。文章聚焦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全面阐述脑卒中患者恢复期康复护理中的临床问题及评估方法,并对目前相关的康复护理研
荣昌夏布作为一种传统服饰面料,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其独特精湛的织造技艺是中国古代纺织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然而,就目前现状而言,荣昌夏布及其产品的开发与应用还比较薄弱,存在一定局限性,亟待开发与加强,并与此同时,提升其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市场价值。荣昌夏布是一种由纯苎麻织造而成的面料,具有防霉抗菌、耐洗结实、透气舒适等特点,亦具有自然古朴、天然朴实的特征,用荣昌夏布制成的服饰产
本文在线性响应理论框架下,借用无规相近似(RPA)并利用二维倾斜狄拉克材料的低能有效模型(包括二维倾斜狄拉克半金属及二维倾斜拓扑绝缘体),数值地研究了二维倾斜狄拉克材料中的等离激元。我们发现,能带倾斜对二维狄拉克材料中的等离激元具有重要影响。与一般金属材料相同,二维正立狄拉克半金属中仅具有一支各向同性、色散关系在长波近似下满足ω∝q1/2的等离激元。而在二维倾斜狄拉克半金属中,由于能带倾斜,费米面
本文选取绵阳市7个站点1968-2018年共51年的平均气温、降水、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逐月数据,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以及小波分析法对绵阳市气候的时间特征进行分析,运用IDW反距离权重法对绵阳市气候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绵阳市年与四季的平均气温在近51年变暖显著。北部高原山地区年气温增长率为0.232℃/10a,中部和南部的平原丘陵区变暖趋势显著,
随着中华文明崛起后的不断变迁,我国潮流由传统朴实、文雅之风逐渐走向了今天的朝气蓬勃与绚丽多彩。在这慢慢的潮牌发展之路,中国摆脱过往只复制外国潮流服装的追溯作风,朝着挖掘自身本土新特色的发展之路砥砺前行,因为在现今的社会上想要保持自己的潮流风格,首当其冲做到的就是要开拓好自己的特色,而特色的来源无疑来自于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吸收。因此,在贵州就有一种方式:它萃取来自当地革家蜡染背后的价值与艺术观念作为和
单元目标设计是指在进行一个单元的教学之前,先对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整合;进行单元目标设计,可以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彝族撒尼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撒尼人刺绣是他们独特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撒尼人主要聚集在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石林彝族撒尼人将自身的传统刺绣文化代代相传,至今保存较为完整,其独特的刺绣文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具有再探索与研究的意义,具有再设计与转化的潜力。如何将石林彝族撒尼人刺绣文化更好地应用到现代女装设计中,让民族文化和传统工艺得到更有效的传承与发展,让现代女装设
彝族作为中国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少数民族其中之一,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云南省、贵州省以及四川省等地。其中我国四川省的凉山地区是我国彝族最大的聚居地,由于其地形与地理位置等原因,造成了该地区交通不便与外界信息交流较少,所以居住在那里的彝族同胞们直到民主革命前依然残存着封建奴隶主制度的影子。因此,凉山彝族大多有着较为传统的风俗习惯。因凉山地区各彝族支系语言与习俗的差异大致可将其分为依诺、圣扎、所地三个大方言
龙生九子作为中国“龙文化”的一部分,形象独特美观,文化底蕴深厚,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本课题以龙生九子为主要研究对象。课题的研究思路来源于龙生九子的传统形象,以龙生九子作为设计本体,通过对龙生九子文化的深入探究,分析其形象的文化含义、市场价值等有利于发展的因素,再通过问卷调查,抽样访谈等途径了解大众的审美以及需求等,将龙生九子融入到箱包设计中,使箱包设计更加具有文化含义和传承意义。在龙生九子现代
贵州丹寨排莫村作为苗族蜡染发源地,有着“东方第一染”之美称,是研究蜡染文化与技艺的重要地区,当地白领苗族也被称作是最后的鸟图腾部落。蜡染服饰更是其千百年历史、文化传承和流变的见证者,是其蜡染文化和工艺的传承媒介和展现载体,具有深厚的研究意义与价值。本文以生态美学为视角,以丹寨小镇、排莫、排倒村等地的白领苗蜡染服饰为样本,通过文献研究法、田野考察法、跨学科研究法等,重点围绕丹寨苗族蜡染服饰生成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