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月经初潮年龄对女性具有重要意义,又因其回忆的可信度高、易被研究者观测、且与生殖健康和社会心理等问题高度相关等特性,历来被作为衡量国家、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及青少年女性健康状况的重要监测指标,长期以来都是公共卫生研究的兴趣点之一。在过去180年间,世界各国的平均月经初潮年龄从16岁下降到13岁,而这个趋势在不同国家是有差别的:在部分发达国家月经初潮提前的趋势可能正在放缓,同时在其他国家这一趋势则更加明显,而对于中国青少年女性而言该指标也表现出持续的下降趋势。但是我国缺乏具有全国代表性和基于队列追踪调查的研究,并且在过去几十年,作为一个人口数量多和占地面积大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经济水平突飞猛进,这就使我国的初潮研究尤为重要。之前的许多研究表明了遗传学、社会人口学、社会经济学以及饮食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闪素对女孩月经初潮年龄有影响,但是研究结果仍有争议,各影响IW素的作用机制也并未被阐明。研究目的1.阐明近30年出生的青少年女性平均月经初潮年龄的变化趋势,同时分析不同人群(农村和城镇、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差异。2.探讨包括社会人口学因素、社会经济学因素、营养和生活方式因素在内的各个影响因素对中国女孩月经初潮年龄的影响,并分析它们的相对重要性。研究方法数据来自全国性的开放数据库——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这是一个正在进行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主要是关于健康状况和营养水平的调查,经统一培训合格的调查员逐一入户,运用面对面问卷和测量的方式进行的调查。而本研究从1991年到2011年的调查中选取了6-18岁中国女孩共3199名。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来估计加权平均月经初潮年龄及其95%可信区间;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其近三十年间的长期趋势,并比较城乡女孩以及不同民族间的差异。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确定各个影响因素对月经初潮年龄的影响。运用逐步CoxL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筛选出女孩月经初潮年龄的影响因素,并将筛选出的初潮年龄的影响因素纳入优势分析模型,以探讨中国青少年女性月经初潮年龄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主要结果1.1973-2004年出生的女孩加权平均月经初潮年龄为13.56±0.04岁;从1976年前出生组的14.25±0.17岁降低至2000年后出生组的12.60±0.59岁,下降的速度为0.51岁/十年(P<0.001)。2.对于平均月经初潮年龄而言,农村女孩比城镇女孩大5.76个月(13.68±0.05岁和13.20±0.07岁),下降速度为农村女孩大于城镇女孩(0.62岁/十年和0.35岁/十年,P<0.001)。3.汉族女孩与少数民族女孩的平均年龄及其下降趋势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居住在城镇、身体体重指数(BMI)高、能量摄入高的女孩,初潮发生早的风险高,而住在东部沿海地区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高的女孩,初潮发生早的风险低。5.优势分析显示BMI是初潮年龄的首位影响因素,其他依次是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出生年代、城乡及居住地区。结论本研究发现1973-2004年间出生的中国青少年女性月经初潮年龄呈长期下降趋势,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在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其中,农村女孩月经初潮的下降速度和平均年龄均大于城市女孩。以上结果提示,需要在适当的青少年时期开展健康教育,为制定青少年的相关标准提供相应的依据。BMI是中国青少年月女性经初潮年龄的首位影响因素,其他依次是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出生年代、城乡及居住地区。BMI越高、碳水化合物摄入量越少、出生年代越晚或居住于城市月经初潮年龄早的可能性大,而居住于农村或东部沿海地区月经初潮发生晚的可能性大。今后需要重视发育时期青少年的营养和膳食的合理,从以上因素控制月经初潮年龄的过早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