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实验通过建立重度牙槽骨水平缺损模型,联合应用可吸收性胶原膜和生物活性玻璃倍骼生,观察其对牙槽骨和牙周附着的再生作用以及组织对生物材料的反应,为该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于3只beagle犬的前磨牙区域,用人工去骨及正畸结扎丝结扎牙颈部建立重度牙槽骨水平缺损模型,分别植入胶原膜和/或生物活性玻璃倍骼生,同体对照,分别于6周、12周及24周对新生骨与牙根结合界面进行临床观察、X线摄片和组织切片观察。对24周标本进行X射线能谱分析。 结果 1.临床指标:①探诊深度:术后12周,胶原膜联合生物活性玻璃组、生物活性玻璃组和胶原膜组的探诊深度分别为2.88±0.35mm,4.78±0.67mm和4.75±0.71mm,胶原膜联合生物活性玻璃组与单用材料组(生物活性玻璃组或胶原膜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24周,胶原膜联合生物活性玻璃组、生物活性玻璃组和胶原膜组分别为2.00±0.63mm,4.11±1.05mm和3.33±0.71mm,胶原膜联合生物活性玻璃组与单用材料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附着水平:术后12周,胶原膜联合生物活性玻璃组、生物活性玻璃组和胶原膜组的附着水平分别为1.88±0.64mm,3.11±0.60mm和3.38±0.52mm,胶原膜联合生物活性玻璃组与单用材料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周,胶原膜联合生物活性玻璃组、生物活性玻璃组和胶原膜组分别为2.09±0.83mm,3.11±0.78mm和2.44±0.88mm,胶原膜联合生物活性玻璃组与单用材料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龈缘位置:术后12周,胶原膜联合生物活性玻璃组、生物活性玻璃组和胶原膜组的龈缘位置分别为0.75±0.46mm,1.67±0.87mm和1.38±0.92mm,胶原膜联合生物活性玻璃组与生物活性玻璃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X线摄片:胶原膜联合生物硕士学位论文活性玻璃组新生骨持续增加,钙化程度接近正常骨。3.组织学切片:术后6周、12周,胶原膜联合生物活性玻璃组的新生骨、新生牙骨质和牙周韧带持续增加;术后24周,胶原膜联合生物活性玻璃组的新生骨与新生牙骨质发生骨性粘连。术后6周,生物活性玻璃组的骨新生活跃;术后12周及24周上皮组织根向生长。4.X射线能谱分析:胶原膜联合生物活性玻璃组的新生牙槽骨钙/磷比值(l .72士0.14),正常对照组的钙/磷比值(l .79士0.04)。胶原膜联合生物活性玻璃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与单用生物相容性材料胶原膜或生物活性玻璃倍骼生相比,联合应用胶原膜和生物活性玻璃倍骼生,更能提高骨再生及软组织愈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