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长白山森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及其矿化特征,本试验采用样线法选取了红松阔叶林(次生林)与阔叶林(次生林)两种典型的林型进行了土壤总有机碳和轻、重有机碳组分在不同剖面、不同坡向和不同海拔高度之间分布研究。同时采用室内培养法测定了两种林型土壤有机碳矿化量和矿化率。研究结果表明:森林土壤总有机碳以及森林土壤轻、重组有机碳的含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即随着土壤剖面层次的加深而逐渐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受土壤剖面层次的影响较大,红松阔叶林与阔叶林0-5cm腐殖质层土壤总有机碳、重组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淀积层土壤。长白山区红松阔叶林与阔叶林土壤总有机碳及轻、重组有机碳受坡向及海拔高度的影响较小。有机碳密度垂直空间分布因坡位不同而异。长白山地区红松阔叶次生林与阔叶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0.6±0.1)×105kg/hm2—(2.1±0.7)×105kg/hm2。红松阔叶林与阔叶林轻、重组有机碳分布与土壤总有机碳相同,随深度的加深轻、重组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红松阔叶林与阔叶林土壤以重组颗粒构成为主。土壤重组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轻组有机碳,其0-5cm腐殖质层、5cm以下腐殖质层和淀积层的重组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轻组有机碳含量。矿化培养时间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量及矿化速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土壤有机碳矿化累积量(CO2)不断增加,而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不断降低,并趋于稳定。不同剖面层次土壤的有机碳矿化过程存在明显差异,总体表现为表层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快,矿化释放的CO2量高,淀积层土壤有机碳矿化率较低。坡向与海拔高度并未对有机碳矿化及矿化速率产生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