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质量评估是应用翻译理论研究领域的核心课题之一,而其中的诗歌翻译质量的评估问题也引起了学者不断的探索,主要围绕三大理论模式,诗学模式,语言学模式和文化模式。根据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国外学者豪斯兼顾宏观、微观、质、量各个角度,提出了系统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但国内学者在翻译质量评估的研究方面大多停留在述介和分析外国模式的层面上,而司显柱基于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建构出基于汉英互译文本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之后,司显柱以不同类型的汉英文本为语料,运用他自己建构的模式进行检验,并对原有模式进行了修正。修正后模式在参数和环节设计上更具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客观性等特征。司显柱的评估模式在翻译质量评估上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但很少运用于诗歌文本,因此本研究从语言学途径出发,选取个案为中国古诗白居易的《琵琶行》,以许渊冲译本,杨宪益、戴乃迭的合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该模式对于诗歌翻译质量评估的适应性。基于司显柱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琵琶行》的两译本进行评估。该研究旨在验证司显柱模式对于诗歌文本翻译质量评估的适应性,如有不适,该研究将对司显柱模式进行一定的修正,使其更适用于诗歌的翻译质量评估,以期对翻译质量评估做出一些贡献,从而使得诗歌翻译质量评估更加科学全面,并能为诗歌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研究发现,许译本采用"亚历山大"体的形式,语言更加生动、丰富、诗意化,而杨合译本采用散文的形式,语言更加忠实、灵活。根据司显柱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从小句层面来看,在概念意义方面,为了兼顾诗歌的音美,意美,形美,许译本在概念意义上偏离16处,其中正偏离6处,负偏离10处,而杨合译本在概念意义上偏离9处,其中正偏离2处,负偏离7处;在人际意义方面,许译本的语气更接近原诗,而杨合译本的陈述句数量比原诗少19处,原诗的4个疑问句在杨合译本中没有体现出来。总体而言,许译本在人际意义上偏离17处,其中正偏离7处,负偏离10处,而杨合译本在人际意义上偏离15处,其中正偏离5处,负偏离10处。从语篇层面来看,两译本都基本实现了与原诗的对等,分析发现,许译本有1处负对等,而杨合译本中有2处负对等。通过运用司显柱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来评估《琵琶行》的两译本发现,该模式对诗歌意义维度的翻译质量评估有一定的适用性。但由于诗歌本身的文体特点,该模式在评估过程中也需要进行一定的修正。具体体现在,首先,诗歌在翻译过程中,其诗学特征必须加以考虑,因此,在意义评估过程中,其中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分析都需要考虑诗歌本身的音、意、形以及文化背景;另外,为了完善诗歌翻译质量评估模式,除了意义对等,诗歌的另外两个维度——音、形对等,应与意义对等一样加以评估,最终的综合评估应根据意音形三个维度的评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