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双工射频多径自干扰抑制算法研究与实现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pp1010ping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半双工技术的基础上出现了全双工技术,它的目标是使无线设备能够实现同时同频通信,从而提高无线通信的频谱利用率及传输速率,而影响它的主要因素是远端传送过来的有用信号会受到本地发送信号的干扰。目前已有的自干扰信号抑制技术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无线资源管理、空间干扰抑制、数字干扰抑制和射频干扰抑制。本文针对射频多径自干扰信号抑制,研究了基于梯度下降、随机逼近和局部搜索的三种多维最优化算法,并对射频多径自干扰抑制进行了极限性能和影响因素仿真,然后在应用层通过软件编程实现算法,最后在全双工设备上对算法进行实测验证,给出了测试结果分析及对比。首先,研究了已有的自干扰抑制技术,并对一种射频多径自干扰抑制算法进行了详细探讨。在此基础上,给出梯度下降、局部搜索和随机逼近算法的基本原理,并针对全双工射频多径自干扰抑制场景,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其次,利用仿真软件,搭建全双工射频多径自干扰抑制仿真环境,并利用自适应滤波器对射频多径自干扰抑制的极限性能进行了仿真;再通过改变单个变量,固定其他变量的方式,研究影响射频多径自干扰抑制性能的主要因素。再次,在搭建好系统硬件和软件环境的基础上,在应用层通过编程软件编写控制程序,分别实现了基于梯度下降、局部搜索和随机逼近的三种多维最优化算法。重点给出了算法的实现流程和实现过程中的关键点。最后,通过实测验证三种多维最优化算法性能。在全双工无线通信设备上,测试不同自干扰信号发射功率情况下算法的射频多径自干扰抑制能力,得出三种算法均能够达到43dB左右的自干扰抑制能力,区别在于算法的平均收敛时间。其中,随机逼近算法收敛速度最快。本文提出了基于三种多维最优化算法的射频多径自干扰抑制方案,研究成果已经通过实测验证。为以后的射频多径自干扰抑制技术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现依据,有助于推动全双工通信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其他文献
近十几年来,无线通信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一种利用无线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IT技术之一。在
基于位置的移动社交网络服务(LBSNS)应用极大丰富了用户社交内容,提升了用户体验,但也存在着较高的用户位置隐私泄露的风险,如何保护用户的位置隐私安全是LBSNS应用在推广过
随着计算机的问世,人机交互的概念应运而生。人与计算机完成人机交互的中介最初以键盘、鼠标为主,这对于身体健全的人士,通过简单的手动操作即可完成。为了使人机交互更加具
分析了涉密单位涉密U盘集中监管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可以实现U盘唯一性标识和状态信息采集与监管的网络化保密管理技术方案;基于客户端/服务器结构,研制了一种涉密U盘远程监管系统
随着多媒体技术、手机设备的发展和普及,基于手机设备的文本分析也有了较大的需求,如手机上的名片识别应用。而人们更加渴望的是从自然场景中提取出文本进行分析,如在手机上
随着软件无线电及雷达探测技术不断向前发展,数字中频接收机有了长足稳定的提高,其功能变得更加完善。在雷达通信及航空探测等领域,数字中频接收机的角色日益突出。在数字中
学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创新以及人们对于科技产品的不断追求,现有的频谱资源已无法满足我们的通信需求。为了解决该问题,除了开发新的可用频段,一种解决方法就是提高现有频谱的利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简称WSN)是新兴的下一代传感器网络。具有自组织性、动态性、可靠性和以数据为中心等特点,可以广泛应用于人员不易到达的地方,在复杂的
生产调度指挥通信系统是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NGN网络的成熟,实现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中的语音、视频和数据等多业务在统一IP承载网中传输、控制和管理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