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转型驱使国家治理能力朝向现代化方向演进,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其专业化战略在社会建设中成为一种重要的合法性来源。地方政府在推进基层治理过程中赋予了社区社会工作者在“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中的重要角色。在国家专业化战略,上海“一号”课题有关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进程的双重驱动下,上海浦东新区沪街开始了社区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之路。本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作为基层政府,沪街是如何执行国家以及市级有关社会工作专业化政策的?国家话语建构下的社会工作专业化知识体系在何种程度上适用于基层社区治理?源自基层社区实践情景中的社区社会工作者是如何策略性、反思性地对上述专业化知识进行创造性转换,以适应社区复杂生活情景及其治理目标的?本研究尝试从上海市沪街关于社区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实践和探索中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在理论视角上,批判性地回顾了以往有关社会工作专业化、本土化较为相关的嵌入性理论和承认理论,揭示了二者在特定中国语境下的恰适性困境,进而尝试建构一种“社区为本”的社会工作分析视角。这种“社区为本”的社会工作关注的核心是“社区”,在此基础上建构了包括社区社会工作之根本前提(社区的社会属性)、实践表征(社区的脱域/脱嵌状态)以及路径回归(重塑社区的社会性)三个理论命题构成的分析框架。在研究方法上,借助历史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深度访谈法等方法,从历史的视野对沪街社区治理的宏观、中观制度背景进行梳理(第3章);对沪街336名社区社会工作者进行全样本调查,以了解沪街有关社区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实践策略及其效应,反思基层政府在执行上级政策时的实践逻辑(第4章);针对沪街开展的增能计划参与者和部分居民区书记进行的调查,重点考量他们在社区治理实践和情景中是如何处理专业化知识与本土化情景之关系的。重点分析社区社会工作者的实践行动对于专业化知识的理解和反思(第5章)。研究发现,沪街作为基层政府在执行国家、地方政府有关社会工作专业化战略任务时,具有一脉相承的特征,体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传递逻辑。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基层政府发现,按照上级要求的专业化原则进行的行动在实践中并未起到预期的效果,难以对基层治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沪街进一步对部分社区社会工作者进行精英式增能计划,这些社区工作者对既有的专业化知识并非纯粹的接受,而是基于复杂而不确定的社区治理情景,形成了适用于实际情景的行动策略,体现出社区社会工作在专业化与本土化方面的互相建构性而非二元对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