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课题旨在探讨角膜塑形术的临床疗效、影响因素、视觉质量及其对角膜组织的影响,为健康合理地发挥角膜塑形术在治疗近视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Ⅰ目的:通过较大样本的临床病例和较长时间的观察,分析第三代角膜塑形术在治疗近视中的作用及其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论:第三代角膜塑形术是一种快速可逆非根治性治疗近视的方法;角膜的屈光度、非球面特性与角膜可能发生的改变呈正相关.Ⅱ目的:通过临床的观察分析,对第三代角膜塑形术的安全性作客观的评价.方法:以配戴者术前及术后1.5年内的随访资料作对照研究,分析角膜染色、角膜厚度、角膜性散光及角膜规则性指数(SRI)、角膜非对称性指数(SAI)、散光、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数和形态等指标.结论:角膜上皮染色是角膜塑形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Dimple veil和Bubble染色是提示镜片配适不良的特殊染色;角膜内皮细胞数量与形态无明显异常改变;第三代角膜塑形术镜片易增加角膜性散光,并使逆规性散光、斜轴散光、角膜规则性指数、非对称性指数增加,总体散光增加,最佳矫正视力下降.Ⅲ目的:探讨角膜塑形术后眼波前像差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了解第三代角膜塑形术观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对进行角膜塑形术的21例(42眼)进行了前瞻性临床研究,将角膜塑形术前及术后达最佳裸眼视力时眼波前像差情况作测量与比较.检查结果通过Matlab软件分析,直接获取35项Zernike系数及每阶Zernike系数的RMS值.结论:角膜塑形术后眼的像差增加,降低了视觉质量.角膜光学区直径的缩小以及偏离、角膜表面的非规则性增加、角膜非生理形态的改变等是导致像差增加的原因.Ⅳ目的:探讨第三代角膜塑形术对角膜生理状态的干扰、病理改变以及与角膜自身保护机制之间的关系.结论:角膜塑形镜片对角膜的损伤以戴镜适应期最明显;镜片对角膜塑形改变的实质可能是使角膜组织在空间上的重新分布;HSP70及FN的表达在戴镜后有增强的趋势,可能是角膜上皮细胞及其角膜组织早期损伤及对缺氧和机械性刺激产生的一种细胞修复及抗损伤的表现.总结论:通过对角膜塑形术较有系统的四个内容研究结果,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我们认为:1)角膜塑形术能对近视起到暂时、可逆、有一定限度的矫治作用,适合于少部分特殊近视眼群体中应用:a)角膜中央弯度与周边弯度间的落差能覆盖近视度数b特殊要求与职业c)良好的卫生习惯与一定的医学知识d)规范的验配与随访调整.2)有一定并发症,包括视觉质量和对角膜的损伤,故需规范操作,才可使并发症降到最低水平,保证治疗的安全可靠性.3)大量的基础和临床工作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