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鼓吹乐在民间婚丧礼俗中的应用已经形成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一种约定俗成的礼俗文化模式,它的存在与发展实践并延续着中国古老的礼乐文化传统——“礼乐相须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在以“祭天酬神”为基本理念的社会文化意识中,鼓吹乐与民间婚丧礼俗的结合已经形成一种复合型的民俗文化事象,一种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特性,这种特性建立在以农业为主的乡土中国,建立在以地缘、血缘为纽带的乡村社会,承载于走街串巷、搭班接伙的鼓吹乐班中。
本文正是针对于这样一个具体的鼓吹乐班(孙家班)展开论述,以民间婚丧礼俗为切入点,以中国古老的礼乐文化为历史背景,详细的阐述了民间婚丧礼俗与鼓吹乐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而又并行发展的生态关系。着重指出:鼓吹乐是民间婚丧礼俗的文化范畴,有着重要的“仪式功能”——娱人、悦神;民间婚丧礼俗是鼓吹乐的生存载体;鼓吹乐班群体是鼓吹乐的传承主体;提出了“礼、俗、乐”是鼓吹乐发展的生态体系以及“礼俗积淀说”的观点。
但归根结底,孙家班的研究只是中国鼓吹乐研究的沧海一粟,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还有数不清的鼓吹大军在现实中发展着、传承着、壮大着,这个庞大的鼓吹体系恰恰说明:中国鼓吹乐的发生、发展有着与生俱来的承先启后的基因传承属性,其构成具有连续性、延展性、开放性,涵盖着鼓吹乐所蕴含的已逝去的时间、空间历程,能引发对过去的思考,阐述当代意义。
如何对鼓吹乐的历时性、共时性胶着发展的文化生态进行准确的定位,充分阐释它之所以跨越时间的变迁却依然活跃在现代文明里的客观原因,如何对那些承载着中国鼓吹乐世代向前发展的乐人群体进行学术透视,将他们的文化传统投放到应有的历史地位和学术层次,这就是本文所要阐述的重要意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