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非乐不行 乐非礼不举——从孙家班探鼓吹乐与民间婚丧礼俗的关系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un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鼓吹乐在民间婚丧礼俗中的应用已经形成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一种约定俗成的礼俗文化模式,它的存在与发展实践并延续着中国古老的礼乐文化传统——“礼乐相须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在以“祭天酬神”为基本理念的社会文化意识中,鼓吹乐与民间婚丧礼俗的结合已经形成一种复合型的民俗文化事象,一种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特性,这种特性建立在以农业为主的乡土中国,建立在以地缘、血缘为纽带的乡村社会,承载于走街串巷、搭班接伙的鼓吹乐班中。 本文正是针对于这样一个具体的鼓吹乐班(孙家班)展开论述,以民间婚丧礼俗为切入点,以中国古老的礼乐文化为历史背景,详细的阐述了民间婚丧礼俗与鼓吹乐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而又并行发展的生态关系。着重指出:鼓吹乐是民间婚丧礼俗的文化范畴,有着重要的“仪式功能”——娱人、悦神;民间婚丧礼俗是鼓吹乐的生存载体;鼓吹乐班群体是鼓吹乐的传承主体;提出了“礼、俗、乐”是鼓吹乐发展的生态体系以及“礼俗积淀说”的观点。 但归根结底,孙家班的研究只是中国鼓吹乐研究的沧海一粟,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还有数不清的鼓吹大军在现实中发展着、传承着、壮大着,这个庞大的鼓吹体系恰恰说明:中国鼓吹乐的发生、发展有着与生俱来的承先启后的基因传承属性,其构成具有连续性、延展性、开放性,涵盖着鼓吹乐所蕴含的已逝去的时间、空间历程,能引发对过去的思考,阐述当代意义。 如何对鼓吹乐的历时性、共时性胶着发展的文化生态进行准确的定位,充分阐释它之所以跨越时间的变迁却依然活跃在现代文明里的客观原因,如何对那些承载着中国鼓吹乐世代向前发展的乐人群体进行学术透视,将他们的文化传统投放到应有的历史地位和学术层次,这就是本文所要阐述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其他文献
期刊
女性主义自20世纪80年代初被引进国门,其间经历了三个阶段,且自1995年以来,中国国内许多高校相继成立了妇女问题研究机构,至此,“女性主义”成为中国学术界研究讨论的热门话题。另
期刊
现阶段,尽管我国的国民经济正处于飞速上升时期,但是各种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对公众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为了顺利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国家制定了公众参与环境
在读图时代背景下,图式解读已成为人们流行的快速阅读方式,卡通以独特的艺术形式、丰富的艺术形象和多元的艺术魅力,赢得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喜爱。本文从分析卡
期刊
流行音乐表演作为当今欧美乃至全世界大众文化的主流音乐表现形式,在通过当代迅速发展的传播形式和手段已深入到社会大众的文化生活之中。流行音乐表演多风格体裁的音乐表现形
每一种不同的民族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设计风格,而珍视和继承自己的传统文化,保持文化的连续性,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需要。中国民间美术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
作为地方戏种之一的扬剧,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文化价值。清末民初,由扬州地方的香火戏发展而来的维扬大班和由花鼓戏发展而来的维扬文戏与维扬清曲在上海融为一体,形成“维扬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