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的研究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时期,传统理论认为隐喻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是文学作品用于比较的一种修辞手段,是常规语言的一种偏离现象,从而忽视了其研究。随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学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发表,突破了传统隐喻观,形成了一个更全面、科学系统的概念隐喻理论:Lakoff和Johnson认为从根本上讲,隐喻是人类的认知现象,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存在于语言中,更存在于人的思维和行为中;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是隐喻的。因此隐喻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工具。作为认知语言学家的杰出代表,Lakoff和Johnson主要强调了隐喻与人类思维甚至与人类同常行为之间的关系。
然而不难发现,所有这些对隐喻的研究都集中在语言的词汇层面上,而对语法层面上的隐喻研究却少有涉及。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韩礼德开创了对语言的系统功能研究,提出了语法隐喻的存在及其意义。韩礼德认为语法隐喻是意义的不同体现,它涉及语法范畴从一个语法域到另一个语法域的转移。根据韩礼德的语言元功能思想.语法隐喻可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至于语篇隐喻,韩礼德则持谨慎的保留态度。然而,鉴于语言的三大元功能思想,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许多语言学家都提出了大量的证据证明了语篇隐喻的存在。
概念隐喻是韩礼德语法隐喻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词汇语法层实现意义潜势时的非一致表达形式,包括及物性隐喻和名物化。及物性主要表现在及物性系统中过程间的转换,过程的转换导致概念语法隐喻的产生。换言之,按照某个过程表达的意义是一致式,而转换成另一个过程时,这个表达即成为隐喻式。经过过程转换产生的不同表达式的基本意义是一样的,但有正式程度的差异。名词化则是用名词或名词词组来体现过程和性质。韩礼德(1994)认为名词化是构成概念隐喻最有力的手段。他把表示过程的动词和表示性质的形容词转换成名词,这些名词在小句中起过程和属性的作用,而在名词词组中表示物。名词化隐喻在语篇中的大量出现,可以使语篇具有简练性、客观性、权威性和连贯性。
本文意在探讨语法隐喻中的概念隐喻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所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是通向外语学习成功的关键。
所谓阅读是指通过读者和文本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从而达到理解篇章的目的。也就是说,作者赋予了文本一定的含义,而读者是通过解读这个文本来达到理解的目的(Edge,J.1986)在阅读材料中,概念隐喻频频出现,了解概念隐喻中的一致式和隐喻式的转换有助于对阅读材料中单句的更准确地理解;而了解名词化在语篇中的衔接及连贯等语篇功能有助于语篇的识解。本文作者结合语法隐喻理论及教学实践设计了调查问卷和两份包含同样测试内容的测试卷,其中一份包含隐喻式表达,一份包含一致式表达,并在沈阳化工学院的一年级非英语专业的四个班级中同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样卷测试。对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得出结论:学生在阅读中识别和利用概念隐喻知识来帮助构建和识解语篇的意识很差。他们不能在阅读中识别和利用概念隐喻来帮助构建和理解连贯的语篇。测试结果的分析表明:概念隐喻方式的运用有利于认知效果的获得。概念隐喻作为连接语篇的重要因素,应在阅读实践中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本文作者在此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大胆的提出了建立在语法隐喻理论基础上的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并以《新编大学英语》教材中的课文为例,说明了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关于概念隐喻教学的内容以尽量培养学生的隐喻认知力,提高学生的对于英语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总之,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此模式来提高学生的概念隐喻意识及对篇章的理解力。
本文共包括五章。第一章是引言,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文章结构。第二章介绍了语法隐喻的相关理论,重点是概念隐喻理论。第三章是关于概念隐喻理论对大学英语阅读影响的实证研究。第四章探讨了本文的研究发现及其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提出了建立在语法理论基础之上的大学英语新的教学模式,并用于实践教学。第五章是结论部分,对整篇文章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得出结论,同时也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以及今后的研究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