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经营模式的转型是我国农业现代化改革的必经之路。本文基于对上海市松江区农业规模化经营改革现状的思考,试图分析这种政府主导模式的改革弊端所在。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可知,一方面从土地的集中流转到规模化农业耕种方式的初步成型,再到家庭农场后期的具体经营方式,政府通过规则制定、财政补贴、监督管理几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把控,使政策顺利推广,并且营造出具有松江地方特色的家庭农场模式。另一方面,政府的这种主导行为并没有带来理论上应有的效益,反而使农民过度依赖政府的补贴来维持规模化经营的效益。这种依靠政府供给的农业规模化改革方式,从长远来看存在诸多弊端。 本研究认为,我们的政府在马克思经典理论的指导下是崇尚规模化经营的,这为政策制定提供了可能性。这种对规模化理论的崇拜,使其深信随着对自然规律的科学把握便可以设计出理性的社会制度。并且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我国决策参与体制的特殊性,使得国家的强势主导具有实现这一愿望的决定权和行动能力,因而可以忽视专家和利益群体的信息反馈。再加上政府本身的目标制定区别于市场活动,政府可以不计投入的成本以达到政策目标。因此,这种政府主导行为体现出高成本的投入与低效率的回报,最终导致这场原本以改善农业经营水平的政策变得低效亦或负效。最终证明,松江家庭农场政策的失败与政府的主导行为存在必然性关联,这是政府作为主导者代替市场来决策的缺陷所在,也是政府失灵的内涵所在。为更好地解决当下问题,避免和克服政府失灵行为,政府应根据市场的行动逻辑,充分发挥百姓和市场的自主性,准确把握经济转型期自身的职能定位,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恰到好处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