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淋巴瘤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的感染状况,探讨HBV感染与淋巴瘤常见病理亚型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化疗过程中HBV感染对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及乙肝病毒再激活的影响。方法对有乙肝两对半记录的920例淋巴瘤患者HBV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 celllymphoma, PTCL)、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HBV感染率、临床特征、化疗期间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及乙肝病毒再激活情况进行分析;通过电话随访,对DLBCL生存状况进行分析。结果1.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 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患者HBsAg阳性率分别为7.3%和18.14%, NHL患者HBV感染率明显高于HL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2. NHL患者中小三阳(HBsAg+、HBeAb+和HBcAb+)比率(11.5%)高于大三阳(HBsAg+和HBeAg+、HBcAb+)(5.1%)及单纯HBsAg阳性者(1.6%)。3. B细胞性NHL患者中HBsAg阳性率为(20.34%)高于T细胞性NHL患者(13.7%),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4. B细胞来源NHL患者中,侵袭性NHL患者HBsAg阳性率(20.9%)高于惰性NHL患者(18.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0)。5. DLBCL患者HBsAg阳性率为21.37%;与HBsAg阴性组相比,HBsAg阳性组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下、Ⅲ~Ⅳ期、化疗前肝功异常、脾脏受侵犯更为常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在性别、乳酸脱氢酶、结外器官受累、ECOG评分、肝侵犯、近期疗效、IPI评分方面比较均无显著差异;HBsAg阳性组及阴性组的中位总生存时间、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未见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296、0.280)。6.在滤泡性淋巴瘤患者中仅发现HBsAg阳性组肝功能异常比例显著高于HBsAg阴性组(P=0.001),而性别、年龄、乳酸脱氢酶、结外器官受累、ECOG评分、临床分期、肝脾侵犯、近期疗效、IPI评分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差异。7.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未发现HBsAg阳性及阴性组在临床特征间有明显差异。8. HBsAg阳性组的DLBCL患者,接受单纯化疗、接受美罗华联合化疗的患者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分别为37.0%、18.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1例患者出现乙肝病毒再激活;而在HBsAg阴性组中,接受单纯化疗、接受美罗华联合化疗的患者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分别为8.5%、9.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化疗后HBsAg阳性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15.4%)高于HBsAg阴性组(1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0),HBsAg阳性组患者未出现乙肝病毒再激活。10. NK/T细胞淋巴瘤HBsAg阳性组化疗后肝功能损害发生率(42.9%)高于阴性组(5.3%),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HBsAg阳性组患者未出现乙肝病毒再激活。结论1. NHL患者HBV感染率明显高于HL患者。2. NHL患者中,B细胞来源的淋巴瘤患者HBV感染率明显高于T细胞来源的淋巴瘤患者,HBV感染与B细胞来源的淋巴瘤关系更为密切。3. DLBCL患者中,年龄在60岁以下、Ⅲ~Ⅳ期、肝功能损害、脾侵犯患者HBV感染更为常见。合并HBV感染的DLBCL患者中位PFS及OS与无HBV感染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提示HBV感染可能对DLBCL患者的生存无明显影响。4.在FL患者中仅发现HBV感染患者易合并肝功能损害;未发现HBV感染与PTCL、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间具有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