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城市生态环境不可避免地受到巨大冲击,并已成为制约城市本身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我国也已将“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列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之一。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作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正在不断加强理论探索并积极付诸实践的过程当中。城市园林绿地是人类城居环境的关键要素,是对城市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的因子,也是保持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不可替代的物化因素,这已为人们广泛认同。但是,生态园林城市的理论研究尚在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当中,具体到一个城市应有多少绿地,这些绿地该如何布局,绿地中的园林植物该如何配置才能最有效的发挥园林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功能和作用才是当前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应该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综合概述了生态园林的内涵、特征及国内外有关生态园林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阐述了生态园林理念在城市建设模式中的应用和发展;对“花园城市”、“生态城市”、“山水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五种城市建设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阐述了它们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认为生态园林城市无疑是园林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生态园林城市既体现生态城市的特征,又具有包含文化底蕴的园林,使园林与生态得到了有机结合和协同发展。因此,不管是从首次提出生态园林城市的时间上还是其具体内涵上,都说明生态园林城市是生态城市的更高阶段,是城市发展的更高层次。本文从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理论出发,分析建立城市生态园林评价指标体系,并以福州市生态园林建设为例,结合当地特点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本文应用包含六个一级指标(绿地的量、绿地的结构、绿地的功能等)和20个二级指标(绿化覆盖率、居住区绿地率、园林景观文化内涵等)的生态园林评价指标体系,对福州市生态园林建设水平进行考量,结果表明:福州市大力推进生态园林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绿化意识,充分利用本市良好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优越的气候条件和较好的经济投入,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但由于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长期性和生态效应形成的长期性等原因,福州市生态园林建设的绿地量还有待增加,绿地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生态园林绿地系统需要进一步健全,精品意识有待加强,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需要得到更加充分的重视,管理还需更加科学化。并提出:一是要规划与建设并重,根据生态园林城市绿地面积要求确实增加绿地的量;二是要重视乡土树种应用,优化绿地植物结构,充分体现生物多样性;三是要构筑城乡融合的生态园林绿地系统,大力推广屋顶绿化和阳台绿化;四是要创建生态园林景观,结合城市文化内涵提高城市建设品位;五是要充分利用旧城改造的契机重新调整布局绿地;六是要建管并重、管建结合,培养专业化管理队伍,加强管护工作等建设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