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加以及有限的可持续清洁策略,水污染成为当今社会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特殊浸润性的表面材料因其多功能特性而被用于去除水中的污染物。低成本且可生物降解的棉纤维表面具有大量羟基,易于修饰改性,方便调节棉基复合材料的表面润湿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通过设计多功能棉基表面材料,可以解决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水污染问题。研究人员尝试了各种改性方法提升棉基表面材料的吸附性能,仍然存在吸附容量低、耐久性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加以及有限的可持续清洁策略,水污染成为当今社会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特殊浸润性的表面材料因其多功能特性而被用于去除水中的污染物。低成本且可生物降解的棉纤维表面具有大量羟基,易于修饰改性,方便调节棉基复合材料的表面润湿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通过设计多功能棉基表面材料,可以解决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水污染问题。研究人员尝试了各种改性方法提升棉基表面材料的吸附性能,仍然存在吸附容量低、耐久性差和重复使用率低的缺陷。本论文采用表面聚合物接枝工艺,制备了特殊浸润性的棉基复合材料,利用功能聚合物刷提升其油水分离和重金属吸附性能,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次采用疏水性十八烷基链键合与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SI-ATRP)接枝聚合物相结合的策略,制备出可用于油水分离的超疏水/超亲油棉花。首先,将原始棉花同时用硬脂酰氯和α-溴代异丁酰溴改性,得到十八烷基链键合和引发剂锚固的改性棉花(C18-Cotton-Br)。然后,采用SI-ATRP法接枝聚(丙烯腈-co-苯乙烯)(PSAN),得到PSAN接枝的棉花(C18-Cotton-g-PSAN)。利用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N2物理吸附实验,研究了改性棉花的表面形貌、化学组成以及结构特征。对棉花改性前后的水接触角(WCA)、油水分离、吸油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原始棉花表面成功键合了十八烷基和α-溴代异丁烯基团,C18-Cotton-Br的WCA为154°,具有超疏水性。聚合物PSAN成功接枝于C18-Cotton-Br表面,接枝密度约为0.47nm-2。棉纤维表面接枝聚合物后,由于棉纤维表面PSAN的疏水改性以及PSAN在棉纤维表面堆积产生的微纳米粗糙结构,C18-Cotton-g-PSAN的WCA增加到159°,其超疏水性进一步增加。超疏水/超亲油棉花对油水混合物的分离效率达到99.2%,对甲苯的吸附量高达26g/g。通过简单的挤压过程可以很容易地去除C18-Cotton-g-PSAN吸附的甲苯,易于油相的收集,提高了改性棉纤维的重复使用性。由于十八烷基团和PSAN通过化学键合到棉纤维表面,C18-Cotton-g-PSAN具有机械磨损的耐久性。在20次循环磨损及轴向拉伸断裂后,C18-Cotton-g-PSAN仍保持着超疏水特性(WCAs均大于155°)。C18-Cotton-g-PSAN具有可生物降解、可循环利用,高吸油特性等优势,有望成为一种可持续、高效的处理石油泄漏和含油废水材料。耐用的超疏水/超亲油棉花可以进一步织成棉织物,以展示其多功能性。(2)通过SI-ATRP法接枝聚合物制备了一种不含氟/硅助剂、无固体粒子的改性棉织物,将其用于油水混合物的分离和重金属离子的去除。首先,原始棉织物用α-溴代异丁酰溴处理,得到表面锚固引发剂的改性棉织物(CF-Br)。然后,采用SI-ATRP法接枝PSAN制备用于油水分离的超疏水棉织物(CF-g-PSAN)。进一步,CF-g-PSAN通过与四乙烯五胺反应,将PSAN侧链上的C≡N胺化为N-C=N,得到的亲水性棉织物(CF-g-APSAN),可用于吸附重金属离子。因为棉织物表面高接枝密度的疏水PSAN刷以及PSAN的堆积所增加的表面粗糙度,CF-g-PSAN的水接触角达到150o,表现出超疏水性。在油水分离和重金属离子吸附中,改性棉织物的油水分离效率高达98.4%,对Pb2+、Cu2+、Zn2+和Ni2+4种重金属离子的饱和吸附量分别达到了682.5、375.8、438.3和535.7 mg/g,吸附容量明显高于先前报道的值。这是由于在有限的空间内,高接枝密度的亲水性APSAN聚合物刷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可吸附重金属离子的活性位点数量,使得重金属离子能够在水介质中自由穿梭在APSAN刷中,充分与APSAN刷上螯合基团接触。此外,在动态流动条件下,CF-g-APSAN对水溶液中微量重金属离子(5 ppm)表现出快速、高效的捕获能力,对Pb2+、Cu2+、Zn2+和Ni2+的去除率分别为91%、89%、89%和87%。经过5次循环后,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率仍保持在86%以上,表现出显著的循环稳定性。以上表明:可重复使用的CF-g-PSAN和CF-g-APSAN具有较高的油水分离效率和吸附容量,有望作为一种可持续的高效吸附材料用于处理工业含油废水。
其他文献
电子热输运问题一直是磁约束热核聚变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电子热输运主要与电子模湍流密切相关,具体包含捕获电子模(TEM)湍流和电子温度梯度模(ETG)湍流。电子模湍流的波长一般大于电子回旋半径,在实验研究中高波数湍流的测量只有少数的诊断能够探测。目前,无论在理论还是实验测量上,我们对电子模湍流的认识仍然非常匮乏。在本文中,我们利用四道CO2激光相干散射诊断系统对EAST托卡马克装置中不同区域、多尺度
多氯代二苯并噻吩(Polychlorinated dibenzothiophenes,PCDTs)是多氯代二苯并呋喃(Polychlorinated dibenzofurans,PCDFs)的硫代结构类似物,在水环境中已普遍存在,且具有潜在的生态风险。然而,目前关于PCDTs在我国淡水流域中的污染水平和空间分布特征,在水生生物体内的生物富集、生物转化和毒性的相关数据欠缺。本论文主要开展以下三方面工
随着全国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驾车出行已经成为人们最主要的外出方式,为了安全出行,对机动车发动机进行故障检测具有重要意义的。然而传统的故障检测方法不仅需要专业的先验知识,并且检测效率低下。随着深度学习在图像、语音识别等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这给机动车发动机故障自动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文利用深度卷积网络对基于机动车发动机声信号的故障检测算法开展研究,同时设计和实现集采集、传输、分析于一体的故障
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是我国正在自主研发设计的G瓦级核聚变装置,随着聚变功率的增大,偏滤器热负荷能力将面临严苛的要求,引入雪花偏滤器等先进偏滤器位形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针对此问题,本文进行了偏滤器位形放电模拟研究和偏滤器位形下堆内部件的电磁载荷研究。首先,采用TSC(Tokamak Simulation Code)托卡马克放电模拟程序,对CFETR托卡马克装置放电全过程进行了模拟。
近场声全息(NAH)技术是一种具有声源识别、声源定位和声场可视化功能的声学前沿技术。近年来,NAH技术得到了多元化的发展,这些技术都是在媒质与声源相对静止的条件下进行的,对于媒质相对声源存在运动的情况,这些技术不再适用,因此,流动媒质中NAH技术的研究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为了扩展NAH技术使用范围,本文在深入研究均匀流动媒质中实时NAH技术的基础上,针对均匀流动媒质中实时NAH技术在重建声场过程中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是目前世界上在建的最先进的托卡马克装置,其磁体电源也是当前规模最大的脉冲功率电源系统。基于晶闸管相控变流技术的磁体电源具有安装容量大、电压和功率调节快速以及运行控制复杂等特点,引发一系列电能质量问题,特别是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频谱复杂的非特征低次谐波,其中,二次谐波及其周
工业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对环境的负荷加剧,严重时导致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污染物的排放监测,要求环境检测仪多物种、多功能、在线和实时等,目前针对环境检测的仪器虽种类繁多,但偏重于单一相、单一物种、单一功能及离线式的检测。本文迎合环境检测的发展需求,设计了一台集进样、转化、分析于一体的多物种、多物相、同步的综合污染物检测仪,以改善环境污染防治的工作效率,极大降低人工操作成本。综合检测仪基于紫外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但该系统在应用过程中也带来很多问题。该系统采用直流牵引供电,由于轨道与大地之间不是绝对的绝缘,导致部分电流泄漏到大地,从而形成杂散电流。杂散电流会腐蚀轨道附近的埋地管道,降低埋地管线的强度,对地铁的安全运行造成威胁,因此有必要对杂散电流腐蚀机理展开研究。通过搭建杂散电流模拟实验平台,分析杂散电流对埋地管道腐蚀的影响,并建立相应的腐蚀预测模型。实验结果表明
随着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效率、高增益和高可靠性等特点的高性能DC-DC变换器在电力电子领域得到广泛关注,由此提出的开关电感、开关电容和交错并联结构等新技术也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的重点研究方向。然而,当电路参数变化或外界环境干扰时,DC-DC变换器发生的分岔、次谐波振荡和混沌等失稳行为可能使系统的工作性能大幅下降。随着人们对非线性现象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非线性理论在电力电子领域的蓬勃发展,人们已逐
近年来,应用农业废弃秸秆除去水体环境中的重金属离子和油污的研究工作已取得显著的进步。受限于原始的农业废弃秸秆吸附性能差的难题,研究人员尝试了各种改性方法提升农业废弃秸秆的吸附效率,但是仍然存在吸附性能差、重复使用率低和吸附剂难分离等缺陷。因此,目前的关键在于如何对农业废弃秸秆进行高效的改性,制备出吸附性能好、重复使用率高和易分离的吸附剂。(1)论文的第一章对农业废弃秸秆的组成和当前应用领域等进行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