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淋巴瘤,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升高,目前已经列入我国十大恶性肿瘤的行列。淋巴瘤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疾病,预后差异大,对于外周T细胞淋巴瘤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目前主要采用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评价预后,但尚不能满足临床需求,需探索新的预后指标,指导个体化治疗。MicroRNA(miRNA)是由22个左右核苷酸组成的非编码蛋白的小分子RNA,其通过转录后水平调控着人类1/3基因的表达。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是基因组水平上单个核苷酸变异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作为人类基因组最常见的遗传变异。MiRNA生物合成过程中的SNP,可以影响miRNA的表达水平及功能,使miRNA的基因调控功能发生紊乱,与多种肿瘤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本实验首次探究miRNA生物合成过程中Gemin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197412的基因分型与外周T细胞淋巴瘤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1研究对象:所研究的病例组血液标本来自于2000年1月~2008年1月间,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血液科的10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其中外周T细胞淋巴瘤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各占62例、43例。病人临床资料相对完善,随访时间5年。正常对照组为同期就诊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进行体检的60例正常人,身体状况良好。2基因组DNA提取:应用蛋白酶K-氯化钠饱和盐析法提取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标本的基因组DNA,提取后将其置于-80℃恒温冰箱中保存备用。3PC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聚合酶链反应),对目的片段进行扩增,经凝胶电泳证实存在目的基因后,将PCR扩增产物送往上海捷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通过连接酶反应(ligase detection reaction,LDR)技术对Gemin3基因多态性位(rs197412)进行分型。全部研究对象中,Gemin3基因多态性位点rs197412共有三个基因型,即TT、CT和CC三个基因型。因淋巴瘤患者中CC基因型例数少(仅6例),因此将基因型分为CC+CT基因型及TT基因型两组。4统计分析:所有数据结果分析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应用卡方检验,分析正常对照组与病例组中rs197412基因型分布差异以及基因型分布与临床特征关系;应用生存分析,明确Gemin3基因多态性位点rs197412是否与淋巴瘤预后相关。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的是COX回归分析。结果:1正常对照组中TT基因型24例,CC+CT基因型36例,淋巴瘤患者中TT基因型45例,CC+CT基因型60例,P=0.720,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认为rs197412基因型在对照组及病例组中分布无差异。2所有淋巴瘤患者各临床特征(年龄、性别、分期、骨髓有无浸润、血清LDH水平、浅表淋巴结大小)CC+CT基因型及TT基因型分布频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3单因素分析所有淋巴瘤患者中CT+CC基因型和TT基因型5年生存率分别为18.3%、40.0%,P=0.007(<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DH、分期、骨髓有无浸润,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多因素分析将有意义的多个因素(基因分型、骨髓有无浸润、LDH水平、分期)纳入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rs197412基因分型与淋巴瘤患者预后相关,P=0.003,RR=2.138,95%CI=1.303-3.508,即CC+CT基因型患者的死亡风险是TT基因型的2.138倍,可以认为rs197412基因型是外周T细胞淋巴瘤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LDH与淋巴瘤患者预后相关,P=0.049,与公认的IPI评分影响患者预后一致,LDH影响淋巴瘤患者预后。分期与淋巴瘤患者预后相关,P=0.006,与公认的IPI评分影响患者预后一致,分期影响淋巴瘤患者预后。本研究结果显示,骨髓有无浸润,P=0.716,与淋巴瘤预后无关。结论:1Gemin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197412基因型影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及外周T细胞淋巴瘤预后,TT基因型患者预后明显好于CC+CT基因型患者。2侵袭性淋巴瘤患者不同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性别、LDH、分期、骨髓有无浸润、浅表淋巴结大小)的rs197412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