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研究极端气候条件下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发病规律及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与气温、气压、湿度气象因素的相关性。针对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发病的气候特点,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极端气候条件下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发生。2、探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情况,指导临床抗生素的使用。3、检测感染肺炎的新生儿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a)、白细胞介素-6(IL-6)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的表达,并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从免疫学角度为明确诊断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提供可靠依据。方法:1、收集省气象局2008年9月~2010年8月的气象资料,将一年的气候分为冬春季型(11月~2月),夏季型(6月~8月),过渡季型(3月~5月,9月~10月)。探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病率、病死率和季型的关系,分析气温、气压、湿度气象因素与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发生的相关性。2、应用美国德林WalkAway96细菌鉴定仪鉴定菌种及药敏试验,并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检测,分析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3、选择本院2008年9月~2010年8月确诊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且无并发症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患儿入院当日或起病时抽取静脉血2ml,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对新生儿感染性肺炎血清中的TNF-a、IL-6、sIL-2R进行检测,探讨TNF-a、IL-6、sIL-2R与肺炎发生的关系,并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极端气候条件下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其患病率与季节有关,冬春季最高,过渡季次之,夏季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463,P<0.01);其病死率与季节也有关,冬春季最高,过渡季次之,夏季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918,P<0.01);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病率与月平均气温呈现负相关(r=-0.751,P<0.05);与月平均气压呈现正相关(r=0.711,P<0.05);与月平均湿度无统计学意义(r=0.043,P>0.05)。2、196例肺炎中咽试子阳性75例,阳性率38.3%。共检出病原菌81株,84%为革兰阴性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菌占16%,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常见革兰阴性菌对氨苄青霉素、哌拉西林、头孢类抗菌素耐药率高,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头孢唑啉、氯林可霉素、红霉素耐药率高,仅对克林霉素、万古霉素敏感。3、试验组TNF-a的水平为21.92±9.16pg/ml,对照组TNF-a的水平为5.73±1.69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33,P<0.01);试验组IL-6的水平为25.98±12.57pg/ml,对照组IL-6的水平为2.15±0.76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91, P<0.01);试验组sIL-2R的水平为1694.75±524.80μ/ml,对照组sIL-2R的水平为517.41±175.73μ/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86,P<0.01);TNF-a和sIL-2R,TNF-a和IL-6,IL-6和sIL-2R相关分析呈现正相关(r=0.986,P<0.01;r=0.890,P<0.01;r=0.857,P<0.01)。结论:1、极端气候下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其患病率和病死率冬春季最高,过渡季次之,夏季最低。这对预防降低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发生具有指导意义。2、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病率与月平均气温呈现负相关,说明气温越低越容易引起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发生;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病率与月平均气压呈现正相关,说明气压越高越容易发生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病率与月平均湿度无统计学意义,但湿度对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发病有一定的影响。3、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病原微生物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对大部分抗生素耐药,所以临床上应合理选择抗生素,以免影响治疗或因延误加重病情。4、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血清中TNF-a、IL-6和sIL-2R水平高于对照组,提示TNF-a、IL-6和sIL-2R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发病中起作用,为诊断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提供可靠依据。5、TNF-a和sIL-2R,TNF-a和IL-6,IL-6和sIL-2R相关分析呈现正相关,提示TNF-a、IL-6和sIL-2R之间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免疫过程中有相互促进作用,加重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