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壳型纳米颗粒为前体制备金属-氧化物纳米杂化体催化剂及其在取代硝基苯催化加氢中的应用

来源 :华东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jibabaji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旨在通过分步还原法合成Rh-Co2O3纳米杂化体催化剂,利用金属-氧化物界面间的相互作用,制备出性能优于单金属Rh纳米材料的新型高效纳米催化剂。合成的负载型Rh-Co2O3催化剂与相同条件下合成的单金属Rh催化剂相比,在取代硝基苯选择性加氢催化反应中,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与选择性。结果表明:金属-氧化物间的相互作用提高了催化性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可控合成Rh-Co2O3/Al2O3金属-氧化物纳米异构体催化剂。采用分步还原法制备PVP稳定的核@壳型Rh@M(M=Co、Ni)纳米颗粒,再将其负载至氧化铝载体上并原位转化为金属-氧化物纳米异构体催化剂。以Rh-Co2O3/Al2O3为例,首先通过还原Rh3+前驱体制备Rh纳米颗粒,将Co2+前驱体快速还原并沉积在Rh纳米颗粒上得到Rh@Co核壳型纳米颗粒,再将其负载至Al2O3载体上得到Rh@Co/Al2O3,经过高温焙烧及H2选择性还原得到Rh-Co2O3/Al2O3纳米异构体催化剂,通过控制前体比例可制备不同比例的双金属纳米催化剂。X-射线粉末衍射、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X射线光电子能谱及傅里叶红外漫反射(CO为探针)的表征结果证明:Rh@M为核@壳纳米颗粒,以此为前体在载体上原位转化得到的Rh-MxOy为金属和氧化物紧密接触的纳米杂化体。(2)Rh-MxOy/Al2O3催化取代硝基苯加氢性能研究。本论文以取代硝基苯选择性加氢为探针反应研究催化剂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与Rh/Al2O3催化剂相比,所制备的Rh-MxOy/Al2O3在数种取代硝基苯选择性加氢反应中,转化率和选择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温和的反应条件(45℃和H2-0.1MPa)下,当Rh/M比例为1/1时,Rh-MxOy/Al2O3纳米异构体的催化性能最佳,且具有高稳定性。研究表明:Rh-MxOy催化性能的提高来源于Rh与MxOy界面间的相互作用,该相互作用不仅可以将Rh颗粒锚定在载体上避免Rh纳米颗粒的团聚而且提供了高反应活性位点从而提高了催化加氢性能。另外,通过改变前体中Rh/M比例,可以精确调控金属与金属氧化物之前的相互作用。
其他文献
在海洋工程领域,自主水下航行器(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s,AUV)作为一种高机动多用途的水下作业平台而日益受到广泛关注。AUV的运动控制技术是其完成多种作业任务的基础,轨迹跟踪控制则是AUV运动控制领域的热点课题,其对于机动目标跟踪、时敏目标打击和编队协同作战等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任务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即以欠驱动AUV为研究对象,以轨迹跟踪控制为研
伴随着石油的持续开采,越来越多的油田已经进入到中后期开发阶段,地层能量的减少,导致开采原油逐步向深层转移。加深泵挂后将带来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超长的钢质抽油杆给
激光烧蚀是一种可实现固体样品直接分析的方法,该方法避免了繁琐的样品消解过程。其中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技术采取直接地捕获高能激光烧蚀样品时所形成的瞬时等离子体在
进气道性能的优劣对推进系统的综合性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宽马赫数运行的战斗机,要求进气道在飞行包线内不同工作点都能够稳定高效的运行。在来流条件变化时,需要进
本学位论文运用分歧理论与拓扑度理论研究了两类非线性差分方程Dirich-let边值问题解集的单边全局分歧结构.主要工作如下:1.运用区间分歧理论研究了二阶差分方程Dirichlet边
概率图模型是一种解决现实世界中复杂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包括有向图模型(贝叶斯模型)和无向概率图模型(马尔可夫随机场,Markov Random Field,MRF)两大类。近年来概率图模型
随着近年来航天领域的飞速发展,对于卫星的热分析和热控方案设计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将自旋式微小卫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理论热分析和数值仿真温度分析,并有针对性地
近些年来,随着世界各国对海洋权益重视度的不断提高,水下传感器网络也逐渐成为了科研领域的研究热点。和传统的陆地传感器网络相比,水下传感器网络有许多不同之处。水下传感
煤矿的开采已进入深部,较高的地应力和较差的围岩性质使得支护难度增大,随着锚杆支护的引入,主动支护理论迅速成为国内主流理论,结合大量理论研究的进展以及工程经验得出以锚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重金属Cd污染事件频发,Cd污染修复迫在眉睫,钝化修复法因其经济、简便、效果好而被广泛应用。海泡石是一种多孔硅酸镁粘土矿物,其价格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