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沈阳某大型奶牛场,随机选取28头产后临床健康的奶牛,进行子宫内细菌变化的研究,同时对其中21头受试牛采用溶菌酶进行子宫灌注,并观察其对子宫内细菌和对子宫复旧的影响。试验分四组,不使用溶菌酶组即为对照组,A组产后1d使用溶菌酶1次;B组产后1d和5d使用溶菌酶各一次;C组产后1d、5d和12d使用溶菌酶各一次。试验用以观察分析产后子宫内细菌的变化规律,细菌对子宫复旧的影响,生物制剂——溶菌酶对产后正常奶牛子宫内细菌变化规律的影响,从而探讨如何用溶菌酶合理高效的预防奶牛各种产后疾病。
利用子宫内膜活检采样器取得受试牛的子宫内容物,然后将其取样,试验室培养,细菌计数;将培养48h后的细菌通过AS4微生物分析仪进行分析,即可获得内容物的细菌组成及其生化指标;另外,对试验用牛进行跟踪调查,对其各项繁殖指标以及奶产量进行统计分析。
试验的结果表明:
1.受试奶牛产后子宫内容物的重量。在产后2d时,对照组的样品重量与A、B、C组样品重量差异显著(p<0.05),A、B、C组样品重量差异不显著;在产后7d时,对照组样品重量与A组的样品重量差异不显著,但两者与B、C组样品重量差异显著,B、C组样品重量差异不显著;14d、24d、40d时,4组之间差异均不显著。
2.对照组奶牛子宫内细菌的数量。产后奶牛子宫均会发生细菌污染,子宫内细菌数量随着产后时间的加长而不断变化,对照组可以反映产后奶牛正常的规律,其奶牛子宫内细菌数量在产后0~2d增加迅速,2d达到(1.17±0.11)×10<5>cfu/mg子宫样品;之后2~7d增加缓慢,7d左右达到峰值(7.83±0.31)×10<6>cfu/mg子宫样品;之后细菌数量缓慢减少,14d时为(6.69±0.43)×10<4>cfu/mg子宫样品;24d时为(2.22±0.15)×10<2>cfu/mg子宫样品,40d时各奶牛子宫内均接近无菌状态,为1.19±1.68cfu/mg子宫样品。
3.受试奶牛产后不同时期子宫内细菌数量的比较。产后2d,A组达到(1.78±0.95)×10<4>cfu/mg子宫样品;B组(1.96±0.16)×10<4>cfu/mg子宫样品;C组达到(1.89±0..13)×10<4>cfu/mg子宫样品。其中A、B、C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A、B、C组之间差异不显著。产后7d,A组达到(7.26±0.16)×10<5>cfu/mg子宫样品;B组达到(4.45±0.17)×10<5>cfu/mg子宫样品;C组(4.47±0.14)×10<5>cfu/mg子宫样品。其中A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与B、C组差异不显著;B、C组之间差异不显著,但与对照组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产后14d,A组为(6.12±0.13)×10<4>cfu/mg子宫样品;B组为(5.22±0.16)×10<4>cfu/mg子宫样品;C组为(5.23±0.15)×10<4>cfu/mg子宫样品;其中对照组与A、B、C组差异显著,A、B、C组差异不显著。
产后24d后,4组奶牛子宫内细菌无显著性差异。
4.各组奶牛产后子宫内细菌的种类。试验得出:受试牛子宫内容物中含有的细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木糖葡萄球菌、孔氏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粪肠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微球菌、志贺氏杆菌、大肠杆菌。溶菌酶对各种细菌都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只是对大肠杆菌效果不明显。
5.各组受试奶牛产后不同时期子宫的状态变化比较。使用溶菌酶之后临床观察,四组奶牛的恶露,子宫角和子宫颈的恢复状况并无显著的影响,在产后40d时,已经恢复到孕前的状态,并且符合子宫复旧的判定规律,表明子宫已复旧完全。
6.溶菌酶对受试牛繁殖力的影响。试验观察得出:A、B、C组与对照组相比,情期受胎率、繁殖率、犊牛成活率、牛繁殖效率指数并无明显的变化,这种情况说明溶菌酶对受试牛的繁殖力并无较大影响。
7.各组奶牛的产奶量。在产后同一时间里差异均不显著(p>0.05),各组奶牛的产奶量从产后2d~40d都呈现上升趋势,可见使用溶菌酶对奶牛的产奶量无明显影响。
使用溶菌酶可以使奶牛子宫内的细菌的种类和数量都有明显的减少,对葡萄球菌作用尤其明显,可以加速子宫净化,效果明显。使用溶菌酶进行子宫灌注预防,最佳的时间是在产后1d、5d,12d以后对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影响不显著。溶菌酶对大肠杆菌的影响效果不明显,可以探讨在加入溶菌酶的同时加入其它的可以有效抑制大肠杆菌的酶制剂。溶菌酶可以加速奶牛产后子宫复旧。使用溶菌酶对提高奶牛的发情率和受孕率影响不大、对奶牛的产奶量也并无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