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探索电针对复合型慢性疲劳大鼠体温及血浆MT昼夜节律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针灸治疗CFS的节律调整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健康SD大鼠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模型加电针组。空白组常规饲养,不进行造模和治疗;模型组和模针组采用束缚、冷水游泳法建立复合型慢性疲劳大鼠模型,对模针组进行电针足三里、肾俞治疗,治疗结束后检测并分析各组大鼠行为学、体温昼夜节律和血浆MT含量昼夜节律。结果:1、治疗后行为学检测结果:空白组鼠尾悬挂实验、力竭游泳实验、水迷宫实验有效区停留时间与模针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水迷宫实验用时空白组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模针组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治疗后体温昼夜节律检测结果:三组实验大鼠治疗后体温都存在明显昼夜节律(余弦法P<0.05),但模型组振幅较空白组有减小趋势,峰值相位较空白组峰值相位后移(有显著差异),昼夜波动程度减弱;模针组振幅较模型组明显增大,峰值相位前移,体温昼夜节律波动程度增大。3、治疗后血浆MT含量昼夜节律检测结果:空白组MT含量存在昼夜节律(余弦法P<0.05),模型组褪黑素昼夜节律消失(余弦法P<0.05),振幅较空白组有减小趋势,峰值相位较空白组峰值相位明显后移,昼夜波动程度减弱;模针组昼夜节律恢复,振幅较模型组有增大趋势,峰值相位明显前移,昼夜波动程度较模型组增大。结论:复合型慢性疲劳大鼠出现体力、学习记忆能力的下降和情绪反应的改变,即“躯体疲劳”和“心理疲劳”状态,并伴有体温、MT节律紊乱。电针足三里、肾俞能明显改善模型大鼠的“躯体疲劳”和“心理疲劳”状态,调整慢性疲劳大鼠体温、褪黑素昼夜节律,使节律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