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产品制造工艺复杂度的提升以及供应链的延长使得产品质量在买卖双方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日益加大,因此具有信号甄别与信号显示功能的第三方认证制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了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重要参数。公正、客观的披露产品真实质量信息是认证制度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但是现实中由于政府监管机制的不健全以及认证制度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认证机构和生产企业私下合谋披露虚假产品质量信息的丑闻时有发生。虽然政府对认证合谋问题也采取了一些治理措施,但是效果却差强人意。因此本文从自愿性和强制性两种认证模式的差异出发分析认证模式对认证合谋的影响机理,构建理论模型比较两种认证模式下认证合谋负面效果的大小并据此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构建生产企业、认证机构与消费者的三方博弈模型,通过生产企业的认证策略、认证机构的信息披露策略以及消费者的支付策略分析认证合谋的市场均衡特征并进一步求解认证合谋的强、弱生成条件。接着构建认证合谋发生的条件概率以及认证合谋信息扭曲程度两个指标比较不同认证模式下的合谋负面效果,并以中国认证市场为对象分析中国情境下的认证模式选择问题。本文发现强制性认证由于不具备企业申请认证的自我选择效应,认证合谋概率以及信息扭曲程度都显著高于自愿性认证。在强制性认证模式下政府若要保持与自愿性认证模式相同的合谋概率或信息扭曲程度,应制定高于垄断价格水平的认证价格。并且认证合谋现象并非不可避免,当认证机构对未来收益的预期高于一定水平时,认证合谋可完全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