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恨歌》是一部传唱千年的长篇叙事诗,也是白居易最具代表性的诗作之一,自从它问世的时代开始就已经产生了“童子解吟长恨曲”的巨大影响力。传世以来,文学评论界对其关注点主要停留在对诗文的主题分析、创作渊源、艺术成就等方面。《长恨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引起了历代读者和学者的关注,并被译成多种版本传播到国外。其中许渊冲、杨宪益、弗莱彻和翟理斯的译文获得广泛关注。《长恨歌》的译本研究多从传统美学、叙事方式、社会符号学、文化翻译及策略方面进行研究。本文以白居易的名作《长恨歌》为蓝本,同时借助许渊冲、弗莱彻、宾纳三个不同英文译本,以文化图式理论为指导,对比分析三个译本在文化图式翻译上的异同之处,并找出差异的原因所在。最后总结出文化翻译中译者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以及一些能够进行有效文化翻译的翻译方法,为其他文化翻译实践提供一些借鉴。本文的主要结论是:译者是文化图式在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之间转换的桥梁。译者首先需要掌握足够的源语言文化图式用以对源语文本进行解读,形成新的正确的文化图式概念,然后在以读者接受为基准、以文化传播为责任的原则上,尽可能将新的文化图式重新编码入译语文本,以达到译语读者和源语读者能有相同阅读体验的目的。由于译者成长于不同的文化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图式和各自的翻译理念,在处理译文中的文化图式差异时,会因为不同的目的,对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进行不同程度的适用,并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翻译。本文对各位译者的翻译方法加以总结归纳,以期为未来的翻译实践提供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