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重庆拥有大量的佛教石窟、摩崖造像和单体造像遗存,是继中原之后的另一个唐代佛教石刻造像发达区域。尤其中晚唐时期,佛教造像事业在中原北方彻底衰落,而在四川、重庆保持着发展势头。有关该地区唐代石刻造像的调查研究工作,持续了近一个世纪,实质性进展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是,其调查及研究工作目前依然处在起步阶段,关于该地区唐代石刻造像发展脉络的认识,还十分模糊。鉴于这种情况,本稿以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参考学界以往的调查研究成果,选择石刻佛像发展序列课题,采取考古类型学与美术史样式论结合的方法,比较系统地梳理四川、重庆唐代石刻佛像,以期尽可能客观地得出规律性认识。首先,依据姿势,将四川、重庆唐代石刻佛像分为结跏趺坐佛像、倚坐佛像和立佛像三大序列,进而依据手印,将数量众多的结跏趺坐佛像分为若干系列。以姿势、手印的分类为前提,再进行袈裟形式的分类。于是,所有佛像被放置在以袈裟形式为底层基准的,由若干子系列构成的研究框架之中。然后,在上述形式分类的基础上,着眼于人体的比例、四肢与肌体的空间分离程度,以及肌肉隆起和量感等要素,进行造型的样式分析。从而产生关于各个子系列佛像地域和时间演化规律的认识,最终达到对该区域佛像整体发展脉络的认知。基于系统的形式分类和样式分析,本稿将四川、重庆唐代石刻佛像分成三个发展阶段。即,第一阶段(7世纪初叶至中叶),佛像数量相对较少,几乎分布在川北地区。造型主要吸收了以成都为中心的南朝、隋代造像因素,亦见有来自中原的某些因素。唐代造像样式初步形成,还保留着不少隋代及以前造像的痕迹。第二阶段(7世纪末叶至8世纪初叶),佛像数量众多,分布地域从川北地区扩展到成都周围,以及川东重庆。造型较多地受到来自长安洛阳方面的影响,典型的唐代造像样式形成,出现许多精美作品。第三阶段(8世纪中叶至9世纪末叶),佛像数量略有减少,分布地域主要集中在成都周围和川东重庆。造型在前一阶段基础上自身演化,除重庆等局部区域外,雕刻粗糙,大体呈现衰落状态。总之,四川、重庆唐代石刻佛像,具有自身发展系统和独特地域特征,构成中国佛教雕刻史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