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社会文化、心理和语言的角度对现有的语类研究理论框架进行补充,力求系统和全面。 语类的研究历史很长,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论辩、诗歌和戏剧的研究。自从有语类研究开始,人们就对语类这一概念进行了不同的界定。根据作者目前所收集到的材料,特定用途英语研究的代表人物斯沃尔斯(Swales)和巴提亚(Bhatia)对语类的定义是最为全面的。他们认为语类是社会活动,包括语言成分和非语言成分,从某一社团确认和理解的一整套交际目的为划分语类的依据。他们认为语篇的产生和理解都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即关于内容、概念和信息结构的先在的知识影响了语类的确认和某一实例的产生。巴提亚进一步将个人认知因素引入到语类研究中。由于斯沃尔斯等人的研究只是从语类的角度出发来探讨一条特殊用途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他们没有得出一个完整的语类研究理论框架。但是他们对语类的深入认识却为本文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者在前人语类定义的基础上,总结了语类的六大特性,成为本文中语类研究理论框架的基础。 在十九世纪以前,语类研究多集中在文学领域。从二十世纪下半叶开始,语言学和其他领域也开始把语类作为研究对象。这些领域包括民间故事研究、语言人类学、交际人种学、会话分析、修辞学、社会学等。各个领域和学科都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提出了语类的定义和研究理论。但对于语类分析框架的研究,目前集中在语言学界,尤其是功能语言学领域。其代表人物哈桑(Hasan),婉托拉(Ventola)和马丁(Martin)都致力于语类的研究。他们的共同点是致力于语言系统与文化和语境的关系的研究,强调语言形式结构和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从多层次的角度研究语类,包括社会文化、情景、意义、词汇语法和音系多层次,层次清晰,系统性强。但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类的研究存在两点明显的不足。第一系统功能语言学内部对语类研究涉及到的层次以及层次之间的关系存在不同的认识。理清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是本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第二,由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只从社会文化和语言的角度研究语类,忽视了认知和心理的角度,造成了理论上的片面性。1997年,帕尔特利奇(Bri an Pal tridge)综合运用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费尔默(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理论,从社会文化,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等角度研究语类,提出了语类确认分析框架。和以往的研究相比,该框架有进步,但其认知仅仅是从社团出发,忽视了个人因素在语篇产生过程中的影响,另外未能清楚的表示语类研究涉及的各个层次以及层次之间的关系,系统性不强。这些理论框架从不同的角度深化了对语类的认识,但没有一个框架将这些不同角度综合起来,制定一个比较全面的语类研究理论框架。 张德禄在“语类研究概览”一文中指出在今后语类研究中,我们应该在分析现有模式的优缺点的基础上,根据语类的特性,发展和完善语类研究的模式,使新模式更加完善全面清晰和准确。在这一倡议下,在己有的对语类特性认识的基础上,作者澄清了语境、语类和语域之间的关系,对语境这一范畴进行了重新划分,立足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层次性思想,从社会文化、认知和语言的角度对语类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语类分析框架。与以往的研究相比,该框架深入了对语类的认识,突出了认知因素在语类和具体语篇中的作用,能够更好的解释语类的产生和实现过程,对第二语言教学和话语分析等领域也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