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株1S是当前我国广泛用于两系法杂交早稻组合配制的低不育起点温度高配合力的温敏核不育系。本研究以株1S为材料,对其花粉败育的细胞学、不育性状的经典遗传学、不育基因的精细定位进行了研究。水稻中1W温敏白条纹叶突变体来源于日本晴经EMS诱变。该突变体苗期低于28℃条件下表现白条纹叶,随着发育的进行以及温度的升高,其白条纹叶逐渐转变为与野生型日本晴几乎无差异的绿叶。本试验对中1W温敏白条纹叶的农艺性状、不同发育时期叶绿素含量、叶色不同部位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白条纹叶基因的遗传规律、精细定位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花粉败育细胞学观察表明,株1S花粉败育起始于小孢子早期,一直持续至花粉成熟期,由于绒毡层细胞解体迟缓,不能提供其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而导致花粉败育。株1S花粉败育花药壁亚显微结构观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研究结果。2育性经典遗传学分析表明,株1S不育基因与安农S-1,福龙S的不育基因部分等位;与C815S,培矮64S的温敏核不育基因完全不等位。株1S温敏不育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3不育基因精细定位结果表明,株1S不育基因位于第2染色体短臂上,定位于In-Del标记In101与In91之间的30.2Kb的区域内。该基因暂命名为tms9。4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在该30.2Kb的区域内存在7个候选基因(ORF),根据各候选基因在株1S可育和不育条件下的表达以及各候选基因测序,最终第6个候选基因(LOC_Os02g12290)被认为最有可能是株1S不育目标基因,进一步的转基因功能互补验证实验正在进行。5中1W温敏白条纹叶除株高显著低于野生型外,其他农艺性状与野生型无显著差异。6中1W温敏白条纹叶田间条件下四叶期、分蘖期、孕穗期的叶绿素含量显著低于野生型,抽穗期及以后则与野生型差异不显著。7中1W温敏白条纹叶白色部分叶绿体数量明显少于野生型;叶绿体结构异常,具体表现为内囊体数目较少,基粒片层排列疏松不连续,嗜锇小体较多,淀粉体较少。叶片转绿后,叶绿体结构与野生型无显著差异。8遗传分析表明:中1W温敏白条纹叶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该基因定位在水稻第9染色体端粒附近SSR标记RM23742和RM23759之间约486.5Kb的区域内,该区域内含有5个BAC克隆子,该基因暂命名为ws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