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制裁与国内结构变迁——以南罗德西亚为例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i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而言,大国拥有丰富的资源、巨大的市场和辽阔的疆域。由于对外依赖度低、脆弱性相对较小,大国能够承受住国际制裁带来的巨大损失。因此,对大国的制裁大都以失败告终,而且往往持续时间较长。然而,我们发现对小国--它们多数资源贫乏、市场有限并且国土狭小--的制裁也常常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为什么对外依赖度极高的小国也能够在严酷的国际制裁中长期坚持下来,抵抗而非妥协?   从广义上讲,制裁时长问题属于制裁有效性的范畴。制裁持续时间越长,制裁有效性越不明显。针对制裁有效性问题,既有研究提供了四种分析视角:一是制裁强度论,它认为制裁有效性的高低取决于制裁强度的大小;二是定向制裁(targeted sanctions)论,它认为制裁有效性与目标群体的选择有关,目标选择越准,制裁越有效;三是冲突预期理论,它认为制裁双方的敌友关系决定着制裁有效性的高低;四是社会心理视角,它认为对象国对制裁方意图、决心和能力的判断影响着制裁的有效性与持续时间。尽管从特定层面上看,这四种视角对理解制裁有效性或时长都有所裨益,然而,它们全部或者部分地面临着可操作性、一致性和经验检验方面的不足。   本文认为,对象国的国内政治对于理解制裁时长问题至关重要。在制裁或制裁威胁的压力下,对象国必然会采取各种可能的措施来规避制裁损失,而这些损失规避行为将对对象国的国内结构产生冲击。具体来讲,在严酷的制裁环境下,国际制裁及其引起的损失规避行为将导致或者加速对象国国家力量的上升、社会力量的下降,即国内结构的集中化。其结果之一是对象国承受制裁的能力、抵抗制裁的决心和信心得以提升,制裁持续时间被大大拉长。随着国家力量的增强,即便小国也能够在国际制裁中长期坚持下来,抵抗而非妥协。此即本文的核心观点。   最后,本文以南罗德西亚(今津巴布韦)为分析案例,对本文的理论假设进行了检验。
其他文献
刑事政策作为预防和控制犯罪的重要手段,是社会应对犯罪的一种回应,是人类理性在刑事科学领域的产物,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提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恰是一种科学、理性的回归,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