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VR(即“V 出O 来”)格式的研究,前人时贤有过一些研究,但全面从形式和意义上来对VR 格式和由其所构成的具体句式进行的研究目前尚没有。也许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才使得学界对此类格式的分析长久以来都存在着不小的分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形式和意义相互参照法、语义特征分析法、比较变换法和认知语法,对VR 格式(即构成格式的“V、出、O、来”四个基本部件)和由其所构成的具体句式主要从语义的角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文章主体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这部分主要是介绍了学术界对于相关问题的动态研究,为本文的研究定位,同时还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将其作为贯穿全文的总的指导。第二部分是“出”的性质。着重讨论由“出”有两类引申义“引申趋向义”和“引申结果义”分别构成的语义重心,指出无论“出”是表示“引申趋向义”还是“引申结果义”,其所在的VR 格式的语义重心都有两类:一类是“V 出…(来)”,一类是“出…(来)”。第三部分是“来”的性质。着重讨论“来”的“言谈趋向义”和“描述义”这两类语义性质,并指出:当“出”表示引申趋向义时,在VR 格式里与其同现的“来”是一个具有“言谈趋向义”的还未完全虚化的描述助词,在语义上表示“帮助句子描述动作的实施过程”;当“出”表示引申结果义时,在VR 格式里与其同现的“来”是一个完全虚化的描述助词,在语义上表示“帮助句子描述动作或状态的实现过程”。第四部分是“O”的性质。主要根据“在位移前位移者和叙述者的参照点不处于‘同一空间’”和“VR 格式语义重心的类别”两条标准分别对VR1和VR2两类格式里的宾语进行语义分类。第五部分是“V”的性质。主要根据“‘在位移前位移者和叙述者的参照点不处于‘同一空间’’结合位移者和宾语的成分”和“致使结果产生的原因”这两条标准分别对VR1和VR2两类格式里的动词进行语义分类。第六部分是VR 结构所在的句式。描写了在VR 前后出现的各类成分同现时的具体句式,并对VR 句式变换做了初步探索。本文对VR 结构作了更全面、更深入的分析,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1)通过对VR 格式语义重心分类的研究,指出了VR 格式在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上是否具有一致性取决于其格式语义重心的位置。(2)通过对VR 格式里“来”的语义研究,指出了在VR1 和VR2 两类格式里的“来”所共有的性质——描述义,并且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指出了“V 出O 来/去”结构末尾用“来”还是用“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