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0年代初“爆发”式出现的历史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坛的独特风景。历史小说作家队伍的主体大都是一批现代作家,他们在建国后近十年的沉默和话语焦虑中,遭遇到60年代初文学环境的“退却式”调整,以既定的历史事实或故事为题材,运用“曲笔”对现实进行发言。
在十七年泛政治化语境下,历史小说一方面难以幸免地接受文学规范的规训,另一方面它借助“历史”的外衣“乔装打扮”,在文本的主题话语、人物形象修辞、叙述话语等话语形态方面表现出对文学规范的某种僭越。在主题话语上,作品突显和强化了苦难主题,并呈现出一种无法摆脱的悲剧美。在人物修辞上,历史小说的人物谱系富有意味地置换了十七年的革命历史小说和现实题材小说常见的工农兵主人公。在叙述话语上,作品独特的历史/现代文学语言形态,尤其是其中“泛滥”的文言词汇和古代专业术语使得历史小说在语言形式方面游离出文学的大众化方向,起到一种陌生化的阅读效应。
“夹缝”中生存的历史小说在十七年的文学接受和新时期的文学史书写中的命运是尴尬的。在文学接受上,它有着从最初因创作语境的松动而获得称赞到因激进文艺思潮的不断升级而被定罪为“黑话”与“毒箭”的悲剧性收场。在文学史上,新时期文学史权威教材在对十七年历史小说的描述上也存在着相当的遮蔽或空白。因而,对历史小说的研究不应是个“冷门”,它预留着可以不断拓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