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了解呋虫胺、吡虫啉和啶虫脒在稻田中使用后的残留消解状况,及时准确地评价其在生态环境中的行为,指导呋虫胺、吡虫啉和啶虫脒的安全合理施用。本文通过添加回收率实验建立了同时检测呋虫胺、吡虫啉和啶虫脒在稻田水、稻田土壤、水稻植株、稻秆、谷壳和糙米中残留量的检测方法。另外,还研究了呋虫胺、吡虫啉和啶虫脒在环境中的吸附与水解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同时还研究了不同种类和用量的生物炭对呋虫胺、吡虫啉和啶虫脒在两种土壤中吸附的影响,这些研究不仅为评价呋虫胺、吡虫啉和啶虫脒的生态环境影响提供科学依据,而且还可以为受到该农药污染的土壤修复治理提供一种新思路。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UV),建立了同时检测呋虫胺、吡虫啉和啶虫脒在稻田水、稻田土壤、水稻植株、稻秆、谷壳和糙米中残留量的检测方法。样品用乙腈提取,糙米样品用V(乙腈):V(水)=1:1混合溶液提取。稻田水无需净化,其余样品用弗罗里硅土柱净化。HPLC-UV测定,流动相为V(甲醇):V(水)=30:70,流速采用梯度流速,紫外检测波长为254 nm。在0.05-2mg/kg添加水平下,样品中呋虫胺、吡虫啉和啶虫脒的平均回收率在80.9%-98.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n=5)在1.2%-7.9%之间。呋虫胺、吡虫啉和啶虫脒的最小检出量均为1.0×10-9g。该方法前处理过程较简单,且准确度、精密度和灵敏度均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技术要求。(2)本文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呋虫胺、吡虫啉和啶虫脒在两种土壤中的吸附行为、机理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呋虫胺、吡虫啉和啶虫脒在两种供试土壤中的吸附均能用Freundlich模型进行拟合,相关系数均在0.9014以上,达到显著水平;土壤对三种农药的吸附能力依次为吡虫啉>啶虫脒>呋虫胺;湖南潮土比湖南红壤对三种农药的吸附能力更强。(3)本文研究了经过不同生物炭改良后的土壤对呋虫胺、吡虫啉和啶虫脒在两种供试土壤中的吸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生物炭改良后的土壤对呋虫胺、吡虫啉和啶虫脒的吸附能力都有了极大的增强;低温生物炭改良土壤相比于高温生物炭对呋虫胺、吡虫啉和啶虫脒这种亲水性农药的吸附能力更强;经过生物炭改良后的湖南红壤比湖南潮土对三种农药的吸附性能更好。(4)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初步研究了水体中的pH值与温度对呋虫胺、吡虫啉和啶虫脒水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呋虫胺、吡虫啉和啶虫脒的水解都属于碱性水解,呋虫胺、吡虫啉和啶虫脒的水解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