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后,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我国国力的增强,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也越来越多。而汉语著作的对外译介作为文学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也越来越受关注。诗歌作为文学艺术的最高形式,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我国文学作品对外译介中最受重视的文体类型。作为中国最伟大的革命诗人,毛泽东集革命领袖、史学家、书法家、军事家、作家和诗人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特殊的历史地位和人生实践使其在中国诗歌创作史上的地位不容小视。他的诗歌不仅让华夏儿女引以为豪,也在文化交流和翻译的帮助下蜚声海外。毛泽东诗词的翻译也一直是翻译家和翻译批评家关注的焦点,因此毛诗的英译一直推陈出新。近年来,翻译研究在中国的兴盛也使得毛诗的译本百花齐放。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90年代初。92年和93年短短两年时间内,先后有5位翻译大家出版了五个风格各异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其中也包括北京大学教授许渊冲先生的译本。许先生在他的译作中充分运用了他自己提出的“三美”译诗理论,这个译本因此也倍受关注,很多评论对其表示赞赏。在翻译原则上,美国著名翻译家、学者尤金·奈达认为,翻译不可能实现数学公式般的理想对等,但是译者可以在意义、风格和形式上尽力追求目的语和源语信息的最大程度的接近,也即功能对等。而许渊冲作为“诗译英法惟一人”在其无数例颇受好评的诗歌翻译实践中,努力遵循了他主张的“三美”原则。笔者通过研究许渊冲在1993年出版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得出结论,作为把“三美”奉为译诗要旨的翻译家,许先生的“三美”理论实际上契合了奈达提出并阐明的功能对等理论,换言之,诗歌翻译要实现“三美”,译者首先要尽力追求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在形式、意义和风格上的功能对等。毛诗历经无数中外译者的尝试,最后在许译中找到了文化交际本质所要求的功能对等,同时对外表现出了许先生所倡导的音美、意美和形美。通过分析这个实例,笔者也期待中国的译者在借鉴外国翻译理论和看待国内翻译名家的翻译思想时,可以深入其中,找出衔接性和相承性,从而更好地发挥翻译理论的指导作用,为汉诗英译和中国文化传播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