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出口受极大影响,当然,出口受挫不能全部归结于金融危机,更重要的是,建立在土地财政以及人口红利基础之上的高投资、高储蓄、低消费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可持续,因此,新一届领导层上台之后,即作出中国社会经济状况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判断,并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要进行深刻的经济结构调整。同样,中国的企业也面临着深刻的转型,以适应全球价值链的调整以及其带来的国际竞争环境的变化。那么,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效率表现到底如何?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与选择国内市场的企业生产率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出口是否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率?反过来生产率是否对出口产生显著影响?出口选择是由什么决定的?以往的文献大都在控制企业规模、行业特征以及所在地区等变量的基础上研究出口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本文则从交易费用的视角研究生产率与出口之间的关系,异质性企业理论认为,企业进入出口市场需要支付额外的市场进入成本,而这种进入成本在本质上是一种交易费用,从这个视角出发,本文利用2007—2013年中国制造业企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分别对出口企业与内销企业生产率差异;出口、交易费用对生产率的影响;生产率、交易费用对出口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经过理论分析以及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以下四个主要结论:(1)出口企业与内销企业存在显著的生产率差异,就近似全要素生产率来讲,出口企业生产率要显著高于内销企业;(2)企业生产率对企业出口选择有显著影响,企业生产率越高,越倾向于出口;(3)出口并不能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升,反而会阻碍生产率的提高,而企业生产率越高,其出口越少;(4)交易费用对出口产生显著影响,市场性交易费用越高,企业越倾向于出口,对出口企业而言,市场性交易费用越高,企业出口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