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别名高鼻羚羊、大鼻羚羊等,为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IUCN已将其定义为“极危”。赛加羚羊曾广泛分布在欧亚大陆,后由于气候变化、生境破坏、盗猎现象频发等原因,其分布区域逐渐压缩,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目前有两个较大种群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及蒙古共和国。我国曾是赛加羚羊的原产国,也曾是其重要分布区,但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我国就未有发现过赛加羚羊野生种群的踪迹,有专家推断这种珍稀的野生动物在我国已经灭绝。为了赛加羚羊野生种群的恢复,20世纪80年代末,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由国外引入了赛加羚羊开始进行人工饲养,目前种群数量已经达到110头左右。赛加羚羊角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恢复其种群对我国以羚羊角为主要成分的中成药产业生产链有很重要的意义。根据现有的工作基础,国家林业局保护司已将赛加羚羊放归自然试验列入到议事日程。赛加羚羊放归自然将是我国赛加羚羊饲养繁殖以及保护工作的一个里程碑,对于我国赛加羚羊种群的壮大以及生态恢复有着积极意义,也必将在国内及国际社会产生良好影响。本研究通过对赛加羚羊半散放种群的行为观察和对研究区植被、地形数据的分析,以GIS为工具对武威东沙窝地区99.34km~2的赛加羚羊潜在生境进行了适宜性评价。通过对搜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建立合理的评价准则,对研究区赛加羚羊生境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通过GOOGLEARTH调查保护区天然水源地位置,通过GPS测定人工水源地的地理位置,可确定保护区不同地区距离最近水源地的距离等级分布。分析结果表明不考虑人类活动因素影响时,东沙窝地区最适宜潜在生境面积为30.87km~2,占总面积的31.076%;适宜潜在生境面积为23.25km~2,占总面积的23.404%;勉强适宜生境面积为25.47km~2,占总面积的25.639%;不适宜潜在面积为19.75km~2,占研究区面积的19.881%。达到勉强适宜以上的潜在生境占研究区总面积80%以上。人类活动是影响赛加羚羊潜在生境适宜性的重要因子,东沙窝地区的人类活动如酒厂、农田及道路、牧民放牧等对赛加羚羊的潜在生境均有一定的干扰。考虑到这部分人类活动影响因素时最适宜面积为26km~2,占总面积26.173%;适宜面积为20km~2,占总面积的20.132%;勉强适宜面积为33.59km~2,占总面积的33.814%;不适宜面积为19.75km~2,占总面积的19.881%。表明人类活动影响因素对东沙窝地区赛加羚羊潜在生境干扰较小。综合来看武威东沙窝地区生境比较适宜赛加羚羊生活,可以作为赛加羚羊野外放归后的栖息地。为了进一步提高赛加羚羊野外放归时的存活率,建议对东沙窝地区进行适当的生境改造及保护;在适宜性强的斑块之间建立廊道,在繁殖季节和冬季补充饲料等。